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傈僳族“阿尺木刮”--以维西县叶枝镇同乐大村为例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1页
 (一) 选题缘起第7页
 (二) 选题目的第7页
 (三) 研究意义第7-8页
 (四) 研究现状回溯第8-10页
 (五)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 文献搜集法第10页
  2、 田野调查法第10页
  3、 深描第10页
  4、 综合研究法第10-11页
第一章 “阿尺木刮”发生的生态环境第11-17页
 第一节 “阿尺木刮”的自然生态空间第11-13页
 第二节 “阿尺木刮”的人文生态空间第13-17页
  一、 服饰、饮食和居住第13-15页
  二、 宗教信仰第15-16页
  三、 民俗风情第16-17页
第二章 傈僳人历史记忆中的“阿尺木刮”及其展演活动第17-26页
 第一节 “阿尺木刮”的历史记忆第17-20页
  一、 傈僳学者的“阿尺木刮”记忆第17-18页
  二、 传承人的“阿尺木刮”记忆第18-20页
 第二节 “阿尺木刮”的展演活动第20-26页
  一、 展演活动相关概述及其活动说明第20-22页
  二、 展演活动过程第22-26页
第三章 “阿尺木刮”构成要素第26-35页
 第一节 “阿尺木刮”的构成要素第26-30页
  一、 歌词特征第26-27页
  二、 音乐形态特征第27-29页
  三、 体态特征第29-30页
 第二节 代表性艺人访谈实录第30-35页
  一、 歌者熊自义第30-31页
  二、 李碧清与“阿尺木刮”第31-35页
第四章 “阿尺木刮”的文化解读第35-45页
 第一节 “阿尺木刮”的时空构成与音乐行为第35-39页
  一、 “阿尺木刮”的时空构成第35页
  二、 “阿尺木刮”的音乐行为第35-37页
  三、 “阿尺木刮”中所传达的社会秩序第37-39页
 第二节 “阿尺木刮”的生存根基第39-45页
  一、 “阿尺木刮”的历史构成第39-40页
  二、 社会群体维护中的“阿尺木刮”第40-43页
  三、 个人创造和体验中的“阿尺木刮”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附录一第47-49页
附录二第49-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傣族“坦弄”诵经法会音乐的考察研究
下一篇:论以“黄梅调”为代表的皖南民歌的音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