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南京地铁十号线下穿泄洪河桥安全评价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1 绪论第14-18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7页
     ·研究背景第14-15页
     ·研究意义第15-17页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7-18页
     ·论文研究的内容第17页
     ·论文研究的方法第17-18页
2 事故致因理论及研究现状第18-24页
   ·事故致因理论第18-2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2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1-22页
   ·本章小结第22-24页
3 地铁下穿河桥施工技术概述第24-32页
   ·地铁施工方法概述第24-27页
     ·明挖法第24-25页
     ·盖挖法第25页
     ·盾构法第25-26页
     ·新奥法第26页
     ·沉管法第26-27页
     ·钻爆法第27页
     ·混合法第27页
   ·河道围堰施工技术第27-30页
   ·本章小结第30-32页
4 南京地铁十号线工程施工概况第32-52页
   ·设计依据第32页
   ·设计相关规范、规程第32页
   ·施工技术概述第32-33页
   ·施工概况第33-37页
     ·基坑概况第33-34页
     ·围护结构概况第34页
     ·项目区间段地质概况第34-36页
     ·水文地质概况第36-37页
     ·周边建筑及地下管线第37页
   ·向阳河桥概况第37-41页
     ·向阳河桥结构概况第38-39页
     ·桥面结构现状第39页
     ·桥台现状第39-40页
     ·桩基础现状第40-41页
   ·总体施工筹划第41-44页
     ·最优恢复方案和现行结构形式第41-42页
     ·变形缝设置第42-43页
     ·箱涵基底处理第43-44页
   ·总体施工过程第44-50页
     ·围堰补桩及地基加固第44页
     ·箱涵区域工作面准备第44-46页
     ·箱涵施工第46-47页
     ·土方回填第47-48页
     ·西侧连续墙凿除第48-49页
     ·钢板桩拔除第49页
     ·桥台恢复第49-50页
     ·梁板安装第50页
   ·本章小结第50-52页
5 南京地铁十号线风险评价第52-70页
   ·评价目的第52页
   ·轨迹交叉事故致因理论第52-55页
   ·模糊评价法第55-59页
   ·层次分析法第59-62页
     ·第1级项目层各要素的权重第59页
     ·第2级项目层各要素的权重第59-62页
   ·地铁十号线事故概率评价第62-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6 南京地铁十号线存在风险与安全控制措施探讨第70-76页
   ·十号线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第70-71页
   ·十号线安全管理控制措施第71-75页
     ·对人的因素控制第71页
     ·对环境因素控制第71-72页
     ·对材料因素控制第72页
     ·对设备因素控制第72页
     ·其他注意事项第72-75页
   ·本章小结第75-7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76-77页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84页
附表A 关于现场环境调查问卷第84-90页
附表B 现场管理人员实证调查问卷第90-92页
附表C 现场施工人员的调查问卷第92-94页
附表D 关于现场材料调查问卷第94-98页
附表E 关于机械设备调查问卷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移式机尾样机研究及其结构改进
下一篇:开采沉陷地表移动观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实现--以潘北矿11113工作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