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沉陷地表移动观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实现--以潘北矿11113工作面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Contents | 第11-13页 |
| 1 绪论 | 第13-18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开采沉陷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地表移动观测的实施与数据处理 | 第18-30页 |
| ·地表移动变形数据采集 | 第18-19页 |
| ·地表移动观测的目的与任务 | 第18页 |
|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置 | 第18-19页 |
| ·地表移动数据采集 | 第19页 |
| ·平面测量及数据处理 | 第19-26页 |
| ·GPS平面测量的实施与质量评价 | 第19-25页 |
| ·导线测量的实施与质量评价 | 第25-26页 |
| ·高程测量及数据处理 | 第26-30页 |
| ·三(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要求 | 第27-28页 |
| ·外业观测成果检核 | 第28-29页 |
| ·水准测量质量评价 | 第29-30页 |
| 3 开采沉陷观测数据管理与移动变形计算 | 第30-37页 |
| ·开采沉陷观测数据处理内容与流程 | 第30页 |
| ·开采沉陷观测数据处理内容 | 第30页 |
| ·开采沉陷观测数据处理流程 | 第30页 |
|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模型 | 第30-33页 |
| ·计算程序可视化 | 第33页 |
| ·可视化优点 | 第33页 |
| ·可视化设计 | 第33页 |
|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的程序实现 | 第33-37页 |
| ·程序设计思想及运行环境 | 第33-34页 |
| ·程序界面设计 | 第34-35页 |
| ·程序实现 | 第35-37页 |
| 4 开采沉陷观测数据的可视化 | 第37-41页 |
| ·数据可视化技术 | 第37-38页 |
| ·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概念 | 第37页 |
| ·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意义 | 第37-38页 |
| ·地表移动变形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 ·数据源 | 第38页 |
| ·移动变形曲线绘制功能的实现 | 第38-39页 |
| ·地表移动变形下沉等值线的绘制 | 第39-41页 |
| 5 实例分析 | 第41-64页 |
| ·矿区基本概况 | 第41-47页 |
| ·潘北矿概况 | 第41-44页 |
| ·11113工作面概况 | 第44-47页 |
| ·地表移动观测站概况 | 第47-56页 |
|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 | 第47页 |
| ·观测站的设计 | 第47-48页 |
| ·观测方法 | 第48-52页 |
| ·观测成果精度 | 第52-56页 |
| ·潘北矿11113工作面地表观测成果分析 | 第56-64页 |
| ·移动变形值计算 | 第56-58页 |
| ·移动变形曲线绘制 | 第58-62页 |
| ·下沉等值线绘制 | 第62-64页 |
| 6 结论 | 第64-65页 |
|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 ·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