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1-14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三、研究区域及对象 | 第17-18页 |
四、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五、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六、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一章 茶文化旅游资源相关概念 | 第23-41页 |
第一节 茶文化概念辨析 | 第23-32页 |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形成 | 第23-25页 |
二、我国茶文化研究的简要历程 | 第25-27页 |
三、茶文化学研究的兴起 | 第27-32页 |
第二节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辨析 | 第32-41页 |
一、茶文化旅游 | 第32-35页 |
二、茶文化旅游资源 | 第35-41页 |
第二章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 | 第41-57页 |
第一节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 第41-44页 |
一、分类原则和依据 | 第41-42页 |
二、分类体系 | 第42-44页 |
第二节 类型分析 | 第44-53页 |
一、自然资源 | 第44-46页 |
二、人文资源 | 第46-53页 |
第三节 区域分析 | 第53-57页 |
一、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区域划分 | 第53-55页 |
二、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综合特征 | 第55-57页 |
第三章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 | 第57-77页 |
第一节 调查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57-58页 |
一、调查目的、意义 | 第57页 |
二、调查方法 | 第57-58页 |
第二节 环太湖地区自然与历史文化概况 | 第58-68页 |
一、环太湖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茶文化历史 | 第58-61页 |
二、环太湖五市茶文化旅游资源 | 第61-68页 |
第三节 环太湖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 第68-77页 |
一、资源类型 | 第68-74页 |
二、环太湖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 第74-77页 |
第四章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 第77-103页 |
第一节 评价内容与方法选择 | 第77-81页 |
一、评价内容 | 第77-80页 |
二、评价方法 | 第80-81页 |
第二节 茶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1-92页 |
一、选取评价指标 | 第81页 |
二、构建模型树 | 第81-83页 |
三、确定指标权重 | 第83-86页 |
四、评价指标赋分 | 第86-92页 |
第三节 实例分析——宜兴、长兴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 | 第92-101页 |
一、宜兴阳羡茶文化博览园概况 | 第93-96页 |
二、长兴顾渚大唐贡茶院概况 | 第96-99页 |
三、两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结果 | 第99-101页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一、调查结果 | 第101-102页 |
二、评价体系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茶文化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 | 第103-143页 |
第一节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的构成 | 第103-105页 |
一、使用价值 | 第104-105页 |
二、非使用价值 | 第105页 |
第二节 评价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 第105-113页 |
一、主要理论依据 | 第106-107页 |
二、评价方法 | 第107-113页 |
第三节 苏州洞庭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 | 第113-142页 |
一、苏州洞庭碧螺春茶产地概况 | 第113-120页 |
二、洞庭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估算 | 第120-142页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第142-143页 |
第六章 环太湖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及分析 | 第143-171页 |
第一节 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 | 第143-145页 |
第二节 开发类型分析 | 第145-151页 |
第三节 市场调查分析 | 第151-166页 |
第四节 SWOT分析 | 第166-171页 |
全文总结 | 第171-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3页 |
附录 | 第183-1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9-201页 |
致谢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