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机制 | 第17-22页 |
·土壤有机碳的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 | 第17-20页 |
·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合固定 | 第20-21页 |
·土壤有机碳的化学转化与稳定 | 第21-22页 |
·土壤固碳机理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13)C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应用 | 第23-24页 |
·热解质谱(Pyr-TMAH-GC-MS)法在土壤有机碳结构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3)C固态交叉极化魔角自旋核磁共振(CPMAS ~(13)C-NMR)法 | 第25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土壤有机质结构的表征 | 第25-26页 |
·今后研究的热点 | 第26页 |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供试土壤 | 第28-29页 |
·有机物料 | 第29-30页 |
·培养实验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基本性质的测定 | 第30-31页 |
·游离氧化铁铝的提取与测定 | 第31页 |
·土壤中钙键和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的提取和测定 | 第31-32页 |
·土壤团聚体颗粒组分离及其有机碳分布分析 | 第32页 |
·土壤有机碳热解质谱的测定 | 第32-33页 |
·土壤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13)C核磁共振分析 | 第33页 |
·土壤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13)C稳定性同位素的测定、计算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培养后全土和团聚体颗粒组总有机碳分布 | 第36-48页 |
·引言 | 第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供试土壤 | 第36页 |
·土壤团聚体颗粒组的制备 | 第36页 |
·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37-39页 |
·土壤团聚体颗粒组百分含量的变化 | 第39-41页 |
·土壤团聚体颗粒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土壤有机碳在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分配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不同发生起源水稻土和湿地土壤的固碳能力 | 第45页 |
·土壤C/N与土壤的固碳容量 | 第45页 |
·土壤团聚体颗粒组有机碳的变化 | 第45-46页 |
·土壤团聚体颗粒组有机碳的分配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培养后有机碳的结合态分布与化学结合固定 | 第48-66页 |
·引言 | 第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供试土壤 | 第48页 |
·土壤团聚体颗粒组的制备 | 第48-49页 |
·土壤钙键、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的提取 | 第49页 |
·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61页 |
·土壤全土有机质组分含量的变化 | 第49-53页 |
·增加的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关系 | 第53-54页 |
·团聚体颗粒组中各有机质组分的含量和分配量 | 第54-61页 |
·讨论 | 第61-65页 |
·游离氧化铁在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固定过程中的作用 | 第61页 |
·全土有机质组分的固定 | 第61-65页 |
·土壤团聚体颗粒组有机质组分的固定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培养后有机质分子组分与结构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固定中的化学转化与稳定 | 第66-96页 |
·引言 | 第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供试土壤 | 第66页 |
·土壤团聚体颗粒组的分离 | 第66页 |
·热解质谱的测试分析 | 第66-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80页 |
·全土有机质中的木质素 | 第67-72页 |
·全土有机质中的脂类物质 | 第72-76页 |
·全土有机质中的多糖 | 第76-78页 |
·土壤团聚体颗粒组中有机质的热解产物 | 第78-80页 |
·讨论 | 第80-95页 |
·木质素在不同类型水稻土和湿地土壤固碳过程中的作用 | 第80-82页 |
·脂类物质在不同类型水稻土和湿地土壤固碳过程中的作用 | 第82-90页 |
·疏水性有机质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90页 |
·培养过程中多糖相对含量的降低 | 第90页 |
·培养过程中疏水性有机质含量在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变化 | 第90-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土壤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的结构特征研究 | 第96-108页 |
·引言 | 第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6-97页 |
·供试土壤 | 第96页 |
·土壤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的提取 | 第96-97页 |
·团聚体颗粒组的分离 | 第97页 |
·红外光谱的测试分析 | 第97页 |
·~(13)C核磁共振的测定 | 第9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1页 |
·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官能团归属 | 第97-98页 |
·不同培养阶段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官能团的变化 | 第98-100页 |
·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中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的~(13)C核磁共振研究 | 第100-101页 |
·讨论 | 第101-107页 |
·磷酸盐和偏磷酸盐对红外光谱结果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中苯酚基团和多糖的稳定性 | 第105-106页 |
·团聚体颗粒组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的结构稳定性 | 第106页 |
·疏水性有机质的选择性保留以及对亲水性有机质的保护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七章 培养后土壤有机碳的~(13)C稳定性同位素分布变化 | 第108-112页 |
·引言 | 第10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供试土壤 | 第108页 |
·土壤团聚体颗粒组的分离 | 第108页 |
·δ~(13)C丰度的测定 | 第108-10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0页 |
·水稻土全土的δ~(13)C丰度 | 第109页 |
·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δ~(13)C丰度 | 第109-110页 |
·讨论 | 第110-111页 |
·玉米碳在水稻土中的固定 | 第110-111页 |
·玉米碳在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固定 | 第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八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112-116页 |
·全文讨论 | 第112-113页 |
·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 | 第112-113页 |
·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合与固定 | 第113页 |
·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化学转化与稳定 | 第113页 |
·主要结论 | 第113-115页 |
·创新点 | 第115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2页 |
缩略语一览表 | 第132-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