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选题的提出以及对有关现象的界定 | 第10-16页 |
·选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10-12页 |
·已有研究的综述和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已有研究的综述 | 第12-14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页 |
·对本文所讨论的语言现象和语料来源的说明 | 第14-16页 |
第二章 "VP+NP_1+的+NP_2"结构的论述 | 第16-27页 |
·引言 | 第16页 |
·"VP+NP_1+的+NP_2"结构概说 | 第16-21页 |
·"VP+NP_1+的+NP_2"的结构形式 | 第16-17页 |
·"VP+NP_1+的+NP_2"结构的性质 | 第17-21页 |
·"VP+NP_1+的+NP_2"结构的歧义表现 | 第21-27页 |
·结构关系不同引起的"VP+NP_1+的+NP_2"结构歧义 | 第21-22页 |
·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而共同引起的"VP+NP_1+的+N_P2"结构歧义 | 第22-27页 |
·NP_2施事受事同体 | 第23-24页 |
·VP与NP_1存在"非价组合"的可能 | 第24-25页 |
·VP与NP_1、NP_2之间不存在偏正关系 | 第25-27页 |
第三章 "VP+NP_1+的+NP_2"歧义结构的语义制约条件 | 第27-40页 |
·基于语料考察"VP+NP_1+的+NP_2"歧义结构的语义制约条件 | 第27-28页 |
·"VP+NP_1+的+NP_2"歧义结构中名词短语NP_2的生命度问题 | 第28-32页 |
·"VP+NP_1+的+NP_2"歧义结构中VP的语义选择 | 第32-40页 |
·表示手和脚动作的自主动词 | 第33-34页 |
·致使类动词 | 第34-36页 |
·双音节的"名动词" | 第36-40页 |
第四章 "VP+NP_1+的+NP_2"歧义结构理解的制约因素 | 第40-64页 |
·引言 | 第40页 |
·语体因素 | 第40-46页 |
·"VP+NP_1+的+NP_2"结构歧义在小说语体中的表现 | 第41-43页 |
·"VP+NP_1+的+NP_2"结构歧义在社论语体中的表现 | 第43-46页 |
·韵律因素 | 第46-51页 |
·认知因素 | 第51-58页 |
·原型范畴理论 | 第52-56页 |
·语义的扩散激活理论 | 第56-58页 |
·语境因素 | 第58-6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4-68页 |
·"VP+NP_1+的+NP_2"结构歧义的研究总结 | 第64-66页 |
·"VP+NP_1+的+NP_2"结构概说 | 第64-65页 |
·"VP+NP_1+的+NP_2"歧义结构的歧义表现 | 第65页 |
·基于语料考察"VP+NP_1+的+NP_2"歧义结构的语义制约条件 | 第65-66页 |
·"VP+NP_1+的+NP_2"歧义结构理解的制约因素 | 第66页 |
·本文在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