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导论 | 第10-16页 |
·选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范围和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2 三方机制出现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29页 |
·三方机制的含义与几种表述方式 | 第16-17页 |
·私法调节下的劳动关系 | 第17-19页 |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争议凸现的必然性 | 第17页 |
·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原则的含义 | 第17-18页 |
·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原则的产生背景 | 第18-19页 |
·社会法对私法原则的修正 | 第19-23页 |
·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 第19-21页 |
·契约自由原则的内在矛盾 | 第21页 |
·政府在劳动关系处理中的角色 | 第21-22页 |
·社会团体的功能和作用 | 第22-23页 |
·劳动关系双方组织化与国际劳工组织 | 第23-27页 |
·工会的职能 | 第24-25页 |
·雇主协会的职能 | 第25-26页 |
·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 | 第26-27页 |
·三方机制的实质与意义 | 第27-29页 |
·三方机制是协调劳动关系的社会对话机制 | 第27-28页 |
·三方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28-29页 |
3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与三方机制 | 第29-46页 |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简介 | 第29-32页 |
·仲裁与劳动争议仲裁 | 第29-31页 |
·劳动争议仲裁的性质 | 第31-32页 |
·从实践中看劳动争议仲裁的问题 | 第32-40页 |
·从历年劳动争议处理数据上来看 | 第33-36页 |
·从几个劳动争议案例说明上来看 | 第36-39页 |
·总结 | 第39-40页 |
·目前的制度设计中三方机制的建设 | 第40-43页 |
·机构组成方面体现和缺陷 | 第40-41页 |
·办案制度的体现和缺陷 | 第41-42页 |
·仲裁员的来源与素质缺陷 | 第42-43页 |
·消除三方机制有效落实的障碍建议 | 第43-46页 |
·立法明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 第43页 |
·加强工会和企业协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 第43-45页 |
·转变政府职能 | 第45-46页 |
4 在仲裁程序上加强三方机制建设的建议 | 第46-53页 |
·三方机制对诉权的保护 | 第46-48页 |
·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对诉权的限制 | 第46-47页 |
·建立工会的劳动者申诉代理人制度 | 第47-48页 |
·建立三方机制对劳动法律知识的援助制度 | 第48页 |
·借鉴德国名誉法官制度,建立兼职仲裁员制度 | 第48-50页 |
·提高仲裁员的准入、建立仲裁员培训与考核制度 | 第50-51页 |
·三方机制对案件处理的过程及结果监督 | 第51-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论文的主要观点 | 第53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