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研究枇杷果实贮藏保鲜的目的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水果保鲜技术发展状况 | 第8-13页 |
·影响水果保鲜的因素 | 第8-9页 |
·温度 | 第9页 |
·气体成分 | 第9页 |
·湿度 | 第9页 |
·国内外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临界低温高湿保鲜 | 第10页 |
·细胞间水结构化气调保鲜 | 第10页 |
·臭氧气调保鲜 | 第10-11页 |
·低剂量辐射预处理保鲜及紫外线保鲜 | 第11页 |
·涂膜保鲜 | 第11-12页 |
·高压保鲜 | 第12页 |
·基因工程技术保鲜 | 第12页 |
·细胞膨压调控保鲜 | 第12页 |
·气调保鲜 | 第12-13页 |
·国内外枇杷果实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枇杷果实采后生理 | 第13-14页 |
·膜透性变化 | 第13页 |
·呼吸强度与乙烯产生的变化 | 第13页 |
·果实硬度、出汁率的变化 | 第13-14页 |
·果胶、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 第14页 |
·果胶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 第14页 |
·果实可溶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 第14页 |
·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 | 第14页 |
·果实褐变和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第14页 |
·枇杷保鲜技术现状 | 第14-16页 |
·薄膜包装低温贮藏 | 第14-15页 |
·减压低温保鲜 | 第15页 |
·气调保鲜 | 第15页 |
·冷激处理贮藏保鲜 | 第15-16页 |
·防腐保鲜剂处理 | 第16页 |
·简易贮藏法 | 第16页 |
·枇杷果实冷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SO_2处理冷藏保鲜 | 第16-17页 |
·热激处理冷藏保鲜 | 第17页 |
·外源多胺处理冷藏保鲜 | 第17页 |
·本试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程序降温与直接降温对枇杷贮藏效果的比较研究 | 第19-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材料与处理 | 第19页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9-20页 |
·果实色差测定 | 第19-20页 |
·果实硬度测定 | 第20页 |
·组织相对电导率测定 | 第20页 |
·果肉果皮粘连程度测定 | 第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不同降温处理对采后枇杷果实颜色的影响 | 第20-22页 |
·不同降温处理对采后枇杷果实硬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不同降温处理对采后枇杷果实组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23页 |
·不同降温处理对采后枇杷果实果皮粘连程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枇杷降序降温参数的优化试验 | 第25-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材料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两种降温程序对贮藏枇杷干烂耗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两种降温程序对贮藏枇杷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两种程序降温对贮藏枇杷总酸的影响 | 第27页 |
·两种程序降温对贮藏枇杷 VC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两种程序降温对贮藏枇杷外观、口味的影响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成熟度和包装对程序降温贮藏枇杷品质的影响 | 第29-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成熟度对贮藏枇杷干烂耗、品质的影响 | 第30-32页 |
·成熟度对贮藏枇杷干烂耗的影响 | 第30-31页 |
·成熟度对贮藏枇杷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第31页 |
·成熟度对贮藏枇杷总酸的影响 | 第31-32页 |
·成熟度对贮藏枇杷 VC的影响 | 第32页 |
·包装方式对贮藏枇杷干烂耗、品质的影响 | 第32-35页 |
·包装方式对贮藏枇杷干烂耗的影响 | 第32-33页 |
·包装方式对贮藏枇杷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第33-34页 |
·包装方式对贮藏枇杷有机酸的影响 | 第34页 |
·包装方式对贮藏枇杷 VC的影响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6页 |
·展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个人简介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