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非典型双宾句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结构主义语言学背景下的研究 | 第11-12页 |
·生成语法语言学背景下的研究 | 第12页 |
·配价及格语法背景下的研究 | 第12-13页 |
·认知和功能语法背景下的研究 | 第13-14页 |
·存在的分歧及问题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范围 | 第15页 |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非典型双宾句的界定及分类 | 第17-26页 |
·双宾句式考察 | 第17-22页 |
·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双宾句的句式义及典型义 | 第19-21页 |
·双宾句的其他义即非典型义 | 第21-22页 |
·划分典型双宾句和非典型双宾句的依据 | 第22-23页 |
·句式套用和词项代入 | 第22页 |
·动词配价和句式配价的关系 | 第22-23页 |
·双宾句的论元角色 | 第23页 |
·非典型双宾句的内部分类 | 第23-25页 |
·动词和构式的关系 | 第23-24页 |
·非典型双宾句的分类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非典型双宾句的句法语义属性考察 | 第26-36页 |
·置放类双宾句 | 第26-30页 |
·句法属性 | 第26-28页 |
·语义属性 | 第28-30页 |
·原因类双宾句 | 第30-32页 |
·原因类双宾句的逻辑关联 | 第30页 |
·句法属性 | 第30-31页 |
·V 的语义特征 | 第31-32页 |
·致使类双宾句 | 第32-35页 |
·逻辑表达式 | 第32页 |
·句法属性 | 第32-34页 |
·语义特征及成句条件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非典型双宾句式的产生及组句模式 | 第36-46页 |
·产生及使用的认知、逻辑考察 | 第36-38页 |
·产生及使用的认知解释 | 第36-38页 |
·逻辑上的归因解释 | 第38页 |
·句式组句的相关解释 | 第38-39页 |
·“小句结构”方案 | 第38-39页 |
·词义吸收、词形合并 | 第39页 |
·非典型双宾句式的产生及组句模式 | 第39-45页 |
·组句的情景要求 | 第40页 |
·构式赋义机制 | 第40-41页 |
·构式内部配置 | 第41-44页 |
·准入条件及组句模式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双宾句构成的连续统考察 | 第46-53页 |
·范畴化的理解及对比 | 第46-49页 |
·基于原型的范畴化 | 第46-47页 |
·基于图式的范畴化 | 第47-48页 |
·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 第48-49页 |
·系统内成员的关系 | 第49-50页 |
·系统的相对性:句式间连续统的建立 | 第50-52页 |
·致使范畴 | 第50-51页 |
·双宾句式的致使性 | 第51页 |
·给予性到致使性连续统的拟建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3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53-54页 |
·以句式为着眼点 | 第53-54页 |
·认知解释结合逻辑解释 | 第54页 |
·非典型双宾句的准入条件及组句模式 | 第54页 |
·双宾句内部及外部连续统的建立 | 第5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资料的搜集 | 第54-55页 |
·结论的倾向性 | 第55页 |
·未解决的问题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后记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