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导言 | 第7-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15页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第一章 历史脉络:预示个体体验理论视角 | 第22-37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7页 |
一、个体体验 | 第22-23页 |
二、外语言语交际能力 | 第23-27页 |
第二节 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研究的历史脉络 | 第27-37页 |
一、应用语言学的兴衰:从教学内容到学习者 | 第27-28页 |
二、机制与根源:从错误分析到中介语言 | 第28-32页 |
三、发展与整合:预示个体体验视角 | 第32-37页 |
第二章 个体体验:实质、特征与机制 | 第37-53页 |
第一节 个体体验的实质 | 第37-41页 |
一、个体体验:个体的本质 | 第37-39页 |
二、个体体验的核心:个体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个体体验的基本特征 | 第41-43页 |
一、独特性:无双的个体 | 第41页 |
二、有机性:整体与和谐的个体 | 第41-42页 |
三、连续性与交互性:体验的增长方式 | 第42-43页 |
第三节 个体体验的运行机制 | 第43-53页 |
一、形上机制:超越具体 | 第43-47页 |
二、联结机制:心智关联 | 第47-53页 |
第三章 言语交际过程、能力构成与基础 | 第53-74页 |
第一节 言语交际与个体体验:故事与背景 | 第53-60页 |
一、言语交际过程研究:理论与局限 | 第53-55页 |
二、个体体验理论视角下的言语交际过程 | 第55-60页 |
第二节 言语交际能力的构成 | 第60-68页 |
一、言语交际能力构成的分析范式 | 第60-63页 |
二、言语交际能力内在构成要素的个体体验理论分析 | 第63-68页 |
第三节 言语交际双层异质特征的人类进化基础 | 第68-74页 |
一、恩格斯关于人类言语交际能力进化过程的理论 | 第68-69页 |
二、身心二元统一的言语机制进化过程 | 第69-70页 |
三、语言功能意识机制的进化过程 | 第70-71页 |
四、人类体验、外在世界的结构与语言结构 | 第71-74页 |
第四章 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 | 第74-101页 |
第一节 外语言语声音形式能力形成过程 | 第76-80页 |
一、外语言语声音形式能力界定 | 第76-77页 |
二、母语言语声音形式能力形成过程 | 第77页 |
三、外语言语声音形式能力形成过程 | 第77-80页 |
第二节 外语言语形式的意义化过程 | 第80-86页 |
一、个体体验的母语词语化过程 | 第80-82页 |
二、个体体验的外语词语化过程 | 第82-83页 |
三、词语意义扩展图式的形成过程 | 第83-86页 |
第三节 外语言语表达方式能力形成过程 | 第86-94页 |
一、言语表达方式能力概念及其意义 | 第86-88页 |
二、母语言语表达方式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88-89页 |
三、外语言语表达方式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89-94页 |
第四节 外语言语交际行为能力形成过程 | 第94-101页 |
一、言语交际行为的社会文化属性 | 第94-96页 |
二、外语言语交际行为能力形成过程 | 第96-101页 |
第五章 对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 第101-117页 |
第一节 “主体-交互-言表-联结”框架的建构 | 第101-111页 |
一、主体:能动个体的灵魂 | 第102-106页 |
二、交互:体验进入个体的途径 | 第106-108页 |
三、言表:外语教学的核心任务 | 第108-109页 |
四、联结:言语熟巧的机制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外语教学研究的框架与方法论 | 第111-117页 |
一、外语教学研究的宏观框架 | 第111-112页 |
二、外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论 | 第112-117页 |
结语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5页 |
后记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