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引论 移民、移民文化、移民文学与全球性交往时代 | 第10-36页 |
| 1 、 论文缘起与奈保尔其人 | 第10-15页 |
| 2 、 奈保尔三角的深度涵义 | 第15-23页 |
| 3 、 M要素与移民文化研究 | 第23-28页 |
| 4 、 移民文学与奈保尔创作 | 第28-34页 |
| 5 、 资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第一章 文化悬挂:特立尼达印度人的飞地型移民文化 | 第36-58页 |
| 第一节 理论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36-41页 |
| 1 、 文化悬挂与文化飞地 | 第36-38页 |
| 2 、 具体对象与方法 | 第38-41页 |
| 第二节 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 | 第41-58页 |
| 1 、 哈奴曼大宅的空间结构与深度意义 | 第41-49页 |
| 2 、 文化飞地的空间冲突及其心理问题 | 第49-54页 |
| 3 、 文化飞地的必然衰落 | 第54-58页 |
| 第二章 文化置换:伦敦“再移民”生活的意义 | 第58-79页 |
| 第一节 何谓文化置换 | 第58-60页 |
| 1 、 语言在文化置换中的意义 | 第58-59页 |
| 2 、 信仰在文化置换中的意义 | 第59-60页 |
| 3 、 文化置换与认同感的分裂 | 第60页 |
| 第二节 伦敦家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 第60-68页 |
| 1 、 对特立尼达的拒绝 | 第61-62页 |
| 2 、 与印度母国的疏离 | 第62-64页 |
| 3 、 进入文化置换过程 | 第64-66页 |
| (1) 欧洲思想的强力嵌入 | 第64-65页 |
| (2) 实际生活的潜在影响 | 第65页 |
| (3) 面临文化断奶的境况 | 第65-66页 |
| 4 、 日益趋向文化无根 | 第66-68页 |
| 第三节 从未抵达的感觉 | 第68-79页 |
| 1 、 英伦:灵魂的暂寓之所 | 第69-74页 |
| 2 、 回忆:逃离空无的技巧 | 第74-77页 |
| 3 、 谜底:从未抵达的感觉 | 第77-79页 |
| 第三章 文化疏寓:印度三部曲中游子对母国的回望 | 第79-112页 |
| 第一节 文化疏寓及其后果 | 第79-81页 |
| 第二节 进入:“黑暗之地” | 第81-89页 |
| 1 、 生活在传奇中的族裔人民 | 第82-84页 |
| 2 、 还在上演的殖民地戏剧 | 第84-86页 |
| 3 、 “文化乱伦”的意味 | 第86-88页 |
| 4 、 “印度梦”的破灭 | 第88-89页 |
| 第三节 深描:“受伤的文明” | 第89-96页 |
| 1 、 探索印度不幸的本质 | 第89-90页 |
| 2 、 走入死巷的印度教文明 | 第90-93页 |
| 3 、 甘地主义的黑暗面 | 第93-95页 |
| 4 、 思考与启迪 | 第95-96页 |
| 第四节 反思:“百万大哗变” | 第96-112页 |
| 1 、 印度教文化内部的变迁 | 第96-103页 |
| 2 、 印度教文化外部的造反 | 第103-109页 |
| 3 、 印度能否走向新的明天 | 第109-112页 |
| 第四章 精神危机:关于印度教存在主义和奈保尔思想的讨论 | 第112-140页 |
| 第一节 奈保尔思想与印度教存在主义的内涵 | 第112-125页 |
| 1 、 “大梵”就是“存在” | 第113-115页 |
| 2 、 “亲证”与“领悟”的相通 | 第115-118页 |
| 3 、 人生论的基本问题 | 第118-125页 |
| 第二节 奈保尔与印度教存在主义 | 第125-137页 |
| 1 、 奈保尔本人生存的存在论意味 | 第125-127页 |
| 2 、 奈保尔思想中的印度教成分 | 第127-131页 |
| 3 、 奈保尔作品的存在主义思想 | 第131-137页 |
| 第三节 精神危机与无根问题 | 第137-140页 |
| 余论 全球化与移民文化困境 | 第140-145页 |
| 1 、 19世纪的认同观与移民生存境域的错位 | 第140-143页 |
| 2 、 “世界主义”与移民的“无依托表演” | 第143-1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 附录 | 第149-150页 |
| 后记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