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高频感应加热电源的研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概述 | 第10-15页 |
1.1 感应加热的优点及应用 | 第10页 |
1.2 感应加热的工作原理 | 第10-12页 |
1.3 感应加热的发展与现状 | 第12-13页 |
1.4 选题的任务及意义 | 第13-15页 |
2. 主电路的构成 | 第15-33页 |
2.1 电源总体构成 | 第15-16页 |
2.2 负载特性分析 | 第16-19页 |
2.2.1 串联等效电路 | 第17-19页 |
2.2.2 并联等效电路 | 第19页 |
2.3 串联谐振电路及串联谐振电源 | 第19-25页 |
2.3.1 串联谐振电路 | 第19-22页 |
2.3.2 串联谐振电源 | 第22-25页 |
2.4 并联谐振电路及并联谐振电源 | 第25-30页 |
2.4.1 并联谐振电路 | 第25-27页 |
2.4.2 并联谐振电源 | 第27-30页 |
2.5 串联与并联谐振逆变器的比较 | 第30-33页 |
3. 串联谐振逆变器 | 第33-54页 |
3.1 感应加热自关断器件逆变器的新发展 | 第33-36页 |
3.1.1 改进负载特性 | 第33-35页 |
3.1.2 针对桥臂进行改进 | 第35页 |
3.1.3 针对逆变器输入端进行改进 | 第35-36页 |
3.2 逆变器开关器件的选择及其特性 | 第36-39页 |
3.2.1 开关器件的选择 | 第36-37页 |
3.2.2 功率MOSFET的开关特性 | 第37-39页 |
3.3 串联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及最佳死区的选择 | 第39-45页 |
3.3.1 死区处于不同位置时对逆变器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2 死区宽度对逆变器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3 最佳死区的选择 | 第43-45页 |
3.4 逆变器参数的计算 | 第45-49页 |
3.4.1 功率MOSFET的参数计算 | 第45-46页 |
3.4.2 功率MOSFET的吸收电路及参数计算 | 第46-48页 |
3.4.3 槽路的参数计算 | 第48-49页 |
3.5 高频变压器及感应线圈的设计 | 第49-54页 |
3.5.1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第49-52页 |
3.5.2 感应线圈的设计 | 第52-54页 |
4. 斩波电路的设计 | 第54-62页 |
4.1 ZC-ZVS PWM BUCK变换器 | 第54-57页 |
4.2 直流部分电路参数的计算 | 第57-62页 |
4.2.1 整流桥参数的计算 | 第57-59页 |
4.2.2 斩波器参数的计算 | 第59-62页 |
5. 控制电路的实现 | 第62-78页 |
5.1 逆变器的频率跟踪 | 第62-67页 |
5.1.1 锁相环的工作原理 | 第62-63页 |
5.1.2 CD4046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63-67页 |
5.2 驱动电路设计 | 第67-70页 |
5.2.1 功率MOSFET的驱动电路设计 | 第67-69页 |
5.2.2 IGBT的驱动电路设计 | 第69-70页 |
5.3 用集成电路实现电源的控制 | 第70-74页 |
5.3.1 逆变控制电路的实现 | 第70-73页 |
5.3.2 斩波控制电路的实现 | 第73-74页 |
5.4 用DSP实现电源的控制 | 第74-78页 |
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8-82页 |
6.1 逆变器部分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8-80页 |
6.1.1 控制电路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8页 |
6.1.2 主电路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8-80页 |
6.2 斩波器部分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