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引论 | 第11-36页 |
(一) 研究的缘起及价值、意义 | 第11-15页 |
1. 研究的缘起:对问题学生的关注 | 第11-13页 |
2. 研究的价值、意义 | 第13-15页 |
(二)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5-22页 |
1. 互动与师生互动 | 第15-19页 |
2. 问题学生 | 第19-22页 |
(三) 研究视角 | 第22-30页 |
1.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 第22-27页 |
2. 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27-30页 |
(四) 研究方法及过程 | 第30-36页 |
1. 质性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2. 研究过程 | 第32-36页 |
二、师生显性互动中问题学生的建构 | 第36-58页 |
(一) 师生言语符号互动中的问题学生 | 第36-50页 |
1. 教学与经营的融合——班主任与问题学生的互动 | 第36-39页 |
2. 规限与张力的交融——课堂师生互动 | 第39-50页 |
(二) 师生非言语符号互动中的问题学生 | 第50-58页 |
1. 目光交流中的问题学生 | 第50-55页 |
2. 空间距离差异中的问题学生 | 第55-58页 |
三、师生隐性互动中问题学生的建构 | 第58-74页 |
(一) 解读问题学生的隐性位置 | 第58-67页 |
1. 社会位置的隐性影响 | 第58-61页 |
2. 学业成就的隐性主宰 | 第61-63页 |
3. 座位排列的隐性宰制 | 第63-67页 |
(二) 师生互动的延续——时空转换中问题学生之生存境遇 | 第67-74页 |
1. 教室情境的意义解读 | 第68-70页 |
2. 教师办公室的意义解读 | 第70-74页 |
四、问题学生建构之反思 | 第74-92页 |
(一) 问题学生建构谁之“过” | 第74-79页 |
1. 已有研究对问题学生的归因 | 第74-76页 |
2. 已有研究对问题学生归因存在的问题 | 第76-78页 |
3. 问题学生建构谁之“过” | 第78-79页 |
(二) 问题学生建构与教育资本的分割 | 第79-88页 |
1. 教育资本——问题学生建构的集结点 | 第79-83页 |
2. 教育资本的分割 | 第83-88页 |
(三) 惯习与问题学生建构及其发展 | 第88-92页 |
1. 惯习——问题学生建构结果之表现 | 第88-90页 |
2. 惯习——问题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 第90-92页 |
五、结语:问题的绵延 | 第92-98页 |
(一) 对问题学生的人本关怀 | 第92-93页 |
(二) 教师对问题学生的人本关怀 | 第93-95页 |
(三) 研究者的实践性反思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后记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