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4-28页 |
一、选题缘由及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一) 顺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 第14-15页 |
(二) 对当前小学阶段师生交往情感问题的现实思考 | 第15-16页 |
(三)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一) 有助于转变交往观念塑造和谐师生交往关系 | 第17-18页 |
(二) 有助于提升小学课堂师生交往的情感融入水平 | 第18-19页 |
(三) 有助于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潜能开发 | 第19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4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三) 简要评析 | 第23-24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研究视角 | 第24-25页 |
2、论文框架 | 第2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一) 交往 | 第26页 |
(二) 课堂教学师生交往 | 第26-27页 |
(三) 情感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情感问题的现场研究与分析 | 第28-60页 |
一、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情感问题的现场研究 | 第28-48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28页 |
(三) 研究进程 | 第28-29页 |
(四)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29页 |
(五) 问卷结果呈现 | 第29-48页 |
1、对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呈现 | 第29-37页 |
2、对小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呈现 | 第37-48页 |
二、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情感问题 | 第48-60页 |
(一) 城市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情感问题比较 | 第48-50页 |
(二) 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情感问题比较 | 第50页 |
(三) 小学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型师生交往的情感问题 | 第50-57页 |
1、学科知识型的师生交往——情感虚假性 | 第50-54页 |
2、生活、智能型的师生交往——情感差异性 | 第54-56页 |
3、精神型的师生交往——情感缺乏持久性 | 第56-57页 |
(四)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负性情感问题 | 第57-60页 |
1、负性言语与非言语 | 第57-58页 |
2、负性情绪 | 第58页 |
3、变相体罚 | 第58-60页 |
第三部分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情感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60-73页 |
一、课程形态的单一 | 第60-62页 |
(一) 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 | 第60页 |
(二) 重视分科课程,忽视体验课程 | 第60-61页 |
(三) 缺乏情意课程 | 第61-62页 |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 | 第62-63页 |
(一) 班级授课制 | 第62-63页 |
(二) 空间组织形式 | 第63页 |
三、考试制度的异化 | 第63-65页 |
(一) 功利性导向的学校实践逻辑 | 第63-64页 |
(二) 家长的“择校热” | 第64-65页 |
四、教师自身的阻碍 | 第65-70页 |
(一) 权威角色定位 | 第65-66页 |
(二) 对“师生交往”实质的认知偏差 | 第66-68页 |
(三) 教师职业倦怠 | 第68-69页 |
(四) 缺乏情感性素质 | 第69-70页 |
五、学生的困境 | 第70-73页 |
(一) 主体地位的缺失 | 第70页 |
(二) 情感体验缺失 | 第70-71页 |
(三) 交往能力缺乏 | 第71-73页 |
第四部分 对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情感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 第73-94页 |
一、基于情感导向的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教育学模型的建构 | 第73-88页 |
(一) 师生交往情感研究的理论视野 | 第73-82页 |
1、关于交往理论的思考 | 第73-76页 |
2、关于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研究的思考 | 第76-79页 |
3、关于情感与课堂教学师生交往关系的思考 | 第79-82页 |
(二) 基于情感导向的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教育学模型 | 第82-88页 |
1、基于情感导向的课堂教学师生交往是“主—中—主”模式 | 第82-83页 |
2、基于情感导向的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的主体 | 第83-84页 |
3、基于情感导向的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的中介 | 第84-85页 |
4、基于情感导向的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的环境创设 | 第85-86页 |
5、基于情感导向的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案例片段 | 第86-88页 |
二、改善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情感问题的建议 | 第88-94页 |
(一) 教育爱——唤起师生交往真情实感的前提 | 第88-89页 |
(二) 宽容与接纳——抒发师生交往真情实感的基础 | 第89-90页 |
(三) 理解与对话——沟通师生交往情感交流的核心 | 第90-91页 |
(四) 团体动力场——加强师生交往情感融入的关键 | 第91-92页 |
(五) 外部环境——联接师生交往情感交流的保证 | 第92-94页 |
1、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形态 | 第92页 |
2、创设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 第92-93页 |
3、建立多元化、多方位的教学评价制度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附录 | 第101-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