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制度刚性与匹配效率--运用匹配模型对中国和德国东部失业问题的均衡分析

内容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导言第13-17页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篇章结构第14-15页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第16-17页
1. 匹配模型的产生发展及其运用第17-29页
   ·非均衡与均衡职业搜寻理论第17-19页
     ·非均衡职业搜寻理论第17-18页
     ·均衡职业搜寻理论第18-19页
   ·国外学者运用匹配模型的研究成果第19-21页
     ·皮萨里德斯和莫得森:工资水平、失业水平和职位空缺的唯一均衡第20页
     ·霍斯欧斯:社会最优的搜寻均衡条件第20页
     ·布瑞特、怀特与马斯特:同质企业和劳动者的均衡条件第20-21页
   ·境外学者运用匹配公式对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第21-24页
   ·国内外学者运用匹配模型对转型国家失业问题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第24-29页
     ·国外学者运用匹配模型研究转型国家的失业问题第24-25页
     ·国内学者运用匹配模型研究转型国家的失业问题第25-26页
     ·运用匹配公式对转型国家的实证分析第26-29页
2. 匹配模型概述第29-36页
   ·匹配模型第29-34页
     ·匹配模型的核心思想第29页
     ·匹配模型的具体内容第29-33页
     ·匹配模型的基本特征:流量模型第33-34页
   ·错误匹配与结构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第34-36页
     ·何为错误匹配(mismatch)第34页
     ·错误匹配与结构性失业第34-35页
     ·错误匹配与摩擦性失业第35-36页
3. 运用匹配模型对中国和德国东部失业问题的均衡分析及比较研究第36-60页
   ·德国东部与中国失业均衡的一致变动:失业增加第37-43页
     ·德国东部与中国的制度性失业第37-40页
     ·德国东部与中国的结构性失业第40-42页
     ·德国东部与中国的均衡变动:失业剧增第42-43页
   ·德国东部的失业-空位均衡变动:制度刚性的影响第43-50页
     ·德国东部失业的特征:制度刚性第43-48页
     ·德国东部失业的匹配均衡:失业增加与空位减少第48-50页
   ·中国失业-空位均衡的变动:低匹配效率的劳动力市场第50-55页
     ·中国失业的特征:低匹配效率的劳动力市场第50-54页
     ·中国劳动力均衡的决定:失业增加与空位增加第54-55页
   ·中国与德国东部失业-空位均衡变动的比较分析第55-60页
     ·假设前提第55-57页
     ·制度刚性与匹配效率:不同均衡的实现第57-58页
     ·不同均衡的长期效应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4. 匹配函数与空位-失业均衡变动在中国的实证第60-73页
   ·匹配函数在中国的实证结果第60-65页
     ·进行实证前的几点说明第60-62页
     ·统计数据描述及实证结果第62-65页
   ·验证匹配模型对中国的均衡分析结果第65-73页
     ·中国均衡失业-空位的趋势验证第65-70页
     ·中国均衡失业-空位的因素分析第70-72页
     ·结论与政策启示第72-73页
5. 解决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第73-81页
   ·解决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指导方针第73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反失业经验第73-75页
     ·创造新岗位,调动空位供给的积极性第73-74页
     ·降低劳动力市场刚性,鼓励竞争、减少干预第74-75页
     ·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第75页
   ·健全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对策建议第75-81页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的作用第76-77页
     ·做好职业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第77-78页
     ·加强劳动力培训和职业介绍第78-79页
     ·加快建立规范、统一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第79页
     ·建立完善劳动力就业和失业法律法规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附录第84-94页
后记第94-96页
致谢第96-97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下一篇:影响商品住宅价格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成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