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以串行存储器为核心的多机异种通信数据上传系统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第11-12页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页
   ·本课题完成的任务第13-15页
第二章 DEBUS(多机异种通信数据上传总线)的设计第15-21页
   ·设计原则第15页
   ·DEBUS 总线的设计第15-17页
     ·总线时序第15-17页
     ·总线内容第17页
     ·总线协议第17页
   ·报箱存储站空间规划第17-21页
     ·存储结构和数据查找第17-18页
     ·报箱协议和散列函数第18-19页
     ·字串结点大小安排第19-21页
第三章“多机异种通信数据上传系统”硬件设计第21-32页
   ·报箱存储站和DEBUS 总线的硬件设计第21-24页
     ·报箱存储站器件选择第21页
     ·DEBUS 总线的器件选择第21-22页
     ·DEBUS 总线冲突检测的硬件实现第22-23页
     ·报箱存储站电路原理分析与设计第23-24页
   ·下位子机和下位主机的CPU 选择第24-25页
     ·下位子机CPU 的选择第24-25页
     ·下位主机CPU 的选择第25页
   ·“多机异种通信数据上传系统”硬件电路设计第25-32页
     ·下位主机模块的电路原理分析与设计第25-28页
       ·CPU 部分的设计第25-26页
       ·串口通信硬件设计第26-27页
       ·ISP 在线下载硬件电路设计第27页
       ·DEBUS 总线和DEBUS 总线接口硬件电路设计第27-28页
       ·LED 指示硬件电路设计第28页
       ·调试功能键硬件电路设计第28页
       ·电源电路的设计第28页
     ·下位子机模块的电路原理分析与设计第28-31页
       ·下位子机CPU 部分的设计第28-29页
       ·串口通信硬件设计第29-31页
     ·硬件抗干扰设计第31-32页
第四章 “多机异种通信数据上传系统”软件设计第32-67页
   ·软件设计整体工作概况第32页
   ·MCS-51 单片机多任务机制应用第32-34页
     ·多任务机制的引入第32-33页
     ·方法一:时间片间多任务轮换简介第33页
     ·方法二:中断和堆栈任务切换法简介第33-34页
     ·方法三:优先调度法简介第34页
   ·下位主机软件设计与开发第34-55页
     ·系统监控模块第34-38页
       ·多任务机制结构设计第34-36页
       ·系统初始化和自检模块第36-37页
       ·软件抗干扰措施第37-38页
     ·下位主机任务一程序设计第38-39页
       ·下位子机数据更新查询第38页
       ·冲突检测协议设计第38-39页
     ·下位主机任务二程序设计第39-49页
       ·报箱协议——掩码设计第40-41页
       ·求取散列映射关系第41-43页
       ·I~2C 总线软件包设计第43-48页
       ·任务二程序流程第48-49页
     ·下位主机任务三程序设计第49-50页
     ·下位主机任务四程序设计第50-51页
     ·下位主机任务五程序设计第51页
     ·下位主机任务六程序设计第51-55页
       ·通信协议的制定第51-52页
       ·串口通信软件包设计第52-55页
       ·任务六程序流程第55页
   ·下位子机软件设计与开发第55-67页
     ·系统监控模块第56-57页
       ·多任务机制结构设计第56页
       ·时间片的建立和应用第56-57页
       ·系统初始化模块第57页
     ·时间片一的任务设计第57-60页
       ·DM12232F 液晶显示模块软件包设计第57-60页
     ·时间片二的任务设计第60-63页
       ·下位子机的掩码读写子程序设计第60-62页
       ·下位子机数据存储程序设计第62-63页
     ·下位子机与异种仪表通信第63-67页
       ·通信仪表例一:厦门飞华浊度仪NSZ0-100第63-64页
       ·通信仪表例二:香港上润仪表5403第64-67页
第五章 多机异种通信调试助手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第67-74页
   ·系统总体概况第67页
   ·系统软件设计第67-74页
     ·串行通讯模块程序设计第67-69页
       ·控件使用第67-68页
       ·控件属性、方法和事件第68-69页
       ·通信过程的实现第69页
     ·数据处理模块第69-70页
     ·动态生成数据点模块第70-71页
     ·数据显示模块第71-72页
     ·数据点参数的保存和恢复第72-74页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试第74-76页
   ·系统测试硬件平台第74页
   ·系统测试软件平台第74页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第74-76页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附录A AT89S51 单片机端口电流参数表第79-80页
附录B MAXIM 公司部分通信接口驱动/接收器参数比对表第80-81页
附录C STK200 下载线电路板原理图第81-82页
附录C 硬件电路原理图第82-83页
附件D 硬件实验平台实物图片第83-84页
附件E 上润仪表 S403 接线实物图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用农产品营养保健成分电算化分析与优化组合
下一篇:基于图像的栗属树种分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