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节位置动词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 第8-9页 | 
| ·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 ·位置动词的分类和句法语义研究 | 第9-10页 | 
| ·位置动词的配价研究 | 第10-11页 | 
| ·静态存在句研究 | 第11页 | 
| ·相关个案研究 | 第11-12页 | 
|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2页 | 
|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位置动词的界定和分类 | 第13-19页 | 
| ·位置动词的定义 | 第13-14页 | 
| ·关于“情状”与动词分类 | 第13-14页 | 
| ·位置动词的定义 | 第14页 | 
| ·位置动词的界定 | 第14-16页 | 
| ·句法框架Ⅰ的建立 | 第14-15页 | 
| ·句法框架Ⅱ的建立 | 第15-16页 | 
| ·位置动词的分类 | 第16-19页 | 
| ·分类的必要性 | 第16页 | 
| ·位置动词的分类依据 | 第16-17页 | 
| ·位置动词的分类标准 | 第17-18页 | 
| ·位置动词的分类结果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位置动词的语义研究 | 第19-31页 | 
| ·位置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 ·“附着”义 | 第19页 | 
| ·“置放”义 | 第19-20页 | 
| ·“状态”义 | 第20-21页 | 
| ·三个语义特征之间的关系 | 第21页 | 
| ·四小类位置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 第21-24页 | 
| ·抱扛类位置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 第21-22页 | 
| ·包裹类位置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 ·雕刻类位置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页 | 
| ·位置动词的静态性考察 | 第24-28页 | 
| ·抱扛类动词的静态性考察 | 第25-27页 | 
| ·雕刻类动词的静态性考察 | 第27-28页 | 
| ·四小类位置动词的静态性比较 | 第28页 | 
| ·附着事件与位移事件的对比分析 | 第28-31页 | 
| ·附着事件与位移事件 | 第28-29页 | 
| ·附着处所与位移处所 | 第29-30页 | 
| ·附着体与位移体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位置动词的句法研究 | 第31-43页 | 
| ·位置动词带宾语情况 | 第31-33页 | 
| ·带受事宾语 | 第31-32页 | 
| ·带材料宾语 | 第32页 | 
| ·带结果宾语 | 第32页 | 
| ·带对象宾语 | 第32-33页 | 
| ·位置动词带补语情况 | 第33-36页 | 
| ·带动量补语 | 第33页 | 
| ·带时量补语 | 第33页 | 
| ·带趋向补语 | 第33-35页 | 
| ·带结果补语 | 第35-36页 | 
| ·带情态补语 | 第36页 | 
| ·状语“一”和位置动词搭配情况考察 | 第36-38页 | 
| ·位置动词可进入的句式考察 | 第38-43页 | 
| ·位置动词表静态的句式考察 | 第38-40页 | 
| ·位置动词表动态的句式考察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认知解释 | 第43-47页 | 
| ·位置动词既表动态又表静态的原因探讨 | 第43-46页 | 
| ·经验主义认知观与汉语的静态表达 | 第43-44页 | 
| ·位置动词表静态原因探讨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