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16-17页 |
| ·本文研究的目标、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第18-19页 |
| ·创新点 | 第18页 |
| ·难点 | 第18-19页 |
| ·研究路线图 | 第19-21页 |
| 第2章 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27页 |
| ·产业集群定义、特征及分类 | 第21-22页 |
| ·产业集群的定义 | 第21-22页 |
| ·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22页 |
| ·跨国公司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 ·垄断优势理论 | 第22-23页 |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3页 |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页 |
| ·内部化理论 | 第23页 |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23-24页 |
| ·基于区位与集群的跨国公司理论 | 第24页 |
|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 第24页 |
| ·韦伯的区位论 | 第24-25页 |
| ·胡佛的区位论 | 第25页 |
|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第25页 |
| ·克鲁格曼的工业集聚理论 | 第25页 |
| ·新产业区理论 | 第25-26页 |
|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 | 第26页 |
| ·竞争战略中的集群理论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概述 | 第27-39页 |
|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概况与特点 | 第27-32页 |
|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 第27-29页 |
|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 第29-32页 |
| ·基于区位熵的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识别分析 | 第32-34页 |
|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 第34-37页 |
| ·生产要素条件 | 第35页 |
| ·需求条件 | 第35-36页 |
| ·同业竞争 | 第36页 |
| ·相关及支持产业 | 第36页 |
| ·历史基础 | 第36页 |
| ·政府作用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4章 跨国公司对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39-55页 |
| ·跨国公司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39-40页 |
| ·产业集群的起步期 | 第39页 |
| ·产业集群的发展期 | 第39页 |
| ·产业集群的成熟期 | 第39-40页 |
|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北京制造业产业集群作用一般性分析 | 第40-44页 |
| ·案例分析 | 第44-53页 |
| ·跨国公司对BDA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影响 | 第44-49页 |
| ·跨国公司对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影响 | 第49-53页 |
| ·借助跨国公司促进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路径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 第55-65页 |
| ·产业集群对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 | 第55-58页 |
| ·基础性优势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比较优势 | 第55页 |
| ·集聚性优势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主导力量 | 第55-57页 |
| ·跨国公司战略促使其在产业集群中寻求协同效应 | 第57-58页 |
| ·产业集群对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 | 第58页 |
| ·产业集群有助于跨国公司获得知识与战略性资产 | 第58页 |
| ·为跨国公司有效率的价值链的建立奠定了有利的环境基础 | 第58页 |
|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跨国公司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8-64页 |
|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第59页 |
| ·数据的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59-61页 |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6章 促进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建议 | 第65-69页 |
|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65-66页 |
| ·企业根植性弱 | 第65页 |
| ·多数企业居于价值链低端 | 第65-66页 |
| ·产业价值链的集体效率较低 | 第66页 |
| ·技术及市场创新能力较弱 | 第66页 |
| ·关于推动北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建议 | 第66-68页 |
| ·宏观层面 | 第66-67页 |
| ·产业层面 | 第67页 |
| ·企业层面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附录 | 第75-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