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8-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 研究的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四)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一、大学生受挫折类型及受挫折后的反应 | 第19-29页 |
(一) 挫折及抗挫折能力内涵界定 | 第19-22页 |
(二) 大学生的受挫折类型 | 第22-25页 |
(三) 大学生受挫后的反应 | 第25-29页 |
二、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低的原因及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 | 第29-37页 |
(一)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低的原因 | 第29-35页 |
1、客观因素 | 第29-31页 |
2、主观因素 | 第31-35页 |
(二) 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三、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目标与对策 | 第37-49页 |
(一)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目标 | 第37-38页 |
1、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 | 第37页 |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 第37-38页 |
3、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判断力和竞争力 | 第38页 |
(二)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对策 | 第38-49页 |
1、思想认知正确化 | 第38-40页 |
2、自我调适合理化 | 第40页 |
3、指导思想科学化 | 第40-41页 |
4、人文关怀适时化 | 第41-42页 |
5、心理教育细致化 | 第42-45页 |
6、就业指导个性化 | 第45页 |
7、社会实践深入化 | 第45-47页 |
8、主题活动多样化 | 第47-48页 |
9、实务训练专业化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