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四)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一、常熟理工学院理论社团建设的动因 | 第14-20页 |
(一) 宏观视角:顺应历史、响应号召,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14-18页 |
(二) 微观视角: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及常熟理工学院发展的需求 | 第18-20页 |
二、常熟理工学院理论社团建设的现状 | 第20-24页 |
(一) 常熟理工学院学生社团的基本情况及理论社团的总体情况 | 第20-21页 |
(二) 常熟理工学院在建各理论社团的相互比较 | 第21-24页 |
三、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 第24-32页 |
(一) 常熟理工学院理论社团建设的成绩 | 第24-26页 |
(二) 常熟理工学院理论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第26-32页 |
四、改善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的主要策略 | 第32-42页 |
(一) 明确理论社团的自身定位,确保理论社团的政治方向 | 第32-33页 |
(二) 完善理论社团的机制建设,促进理论社团的长远发展 | 第33-37页 |
(三) 创新理论社团的活动机制,提高理论社团的吸引力 | 第37-39页 |
(四) 加强理论社团的阵地建设,扩大理论社团的影响力 | 第39页 |
(五) 加强理论社团的内外交流,保证理论社团的长效发展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