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导论 | 第8-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二、教师教学觉察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 第18-22页 |
(一) 觉察能力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二) 教师教学觉察能力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三) 教师教学觉察能力与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的关系 | 第19-20页 |
(四) 教师教学觉察能力的特征 | 第20-22页 |
三、教师教学觉察能力的结构分析 | 第22-33页 |
(一) 觉察能力结构分析 | 第22-24页 |
(二) 教师教学觉察能力的外部结构分析 | 第24-28页 |
(三) 教师教学觉察能力的内部结构分析 | 第28-33页 |
四、教师教学觉察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 第33-36页 |
(一) 无觉察意识阶段 | 第33页 |
(二) 在教学实践中被动觉察 | 第33-34页 |
(三) 在教学实践中主动觉察 | 第34-36页 |
五、教师教学觉察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5页 |
(一) 影响觉察能力的教师自身因素 | 第36-42页 |
(二) 影响觉察能力的外在环境因素 | 第42-45页 |
六、优化教师教学觉察能力的策略 | 第45-50页 |
(一) 明确教学觉察对象,教学觉察能力的选择性逐渐提高 | 第45-46页 |
(二) 发挥强化或反馈的功能,提高教学觉察能力的品质 | 第46-47页 |
(三) 发挥内外两种觉察能力的综合作用,提高觉察的成效 | 第47-48页 |
(四) 营造和谐的学校文化,解放教师的觉察能力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