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一) 关于人际交往概念内涵的研究 | 第12页 |
(二)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研究 | 第13页 |
(四) 关于大学生不良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五) 关于大学生不良人际交往调适的研究 | 第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调适概述 | 第18-30页 |
一、大学生自我调适释义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内涵解读及特点分析 | 第19-22页 |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义 | 第19-20页 |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 第20-22页 |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调适的理论支撑 | 第22-25页 |
(一) 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的理论 | 第22-23页 |
(二) 哲学中自律的理论 | 第23-24页 |
(三) 心理学中自我控制的理论 | 第24-25页 |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调适的意义 | 第25-30页 |
(一) 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 第25-26页 |
(二) 有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 | 第26页 |
(三)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 第26-27页 |
(四) 有利于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调适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突出问题 | 第30-33页 |
(一) 人际冲突 | 第30-31页 |
(二) 交往恐惧 | 第31-32页 |
(三) 沟通不良 | 第32页 |
(四) 性格缺陷 | 第32-33页 |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因素 | 第33-37页 |
(一) 主观因素 | 第33-35页 |
(二) 客观因素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调适的原则与方法 | 第37-43页 |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调适的基本原则 | 第37-39页 |
(一) 平等原则 | 第37-38页 |
(二) 诚信原则 | 第38页 |
(三) 互利原则 | 第38页 |
(四) 宽容原则 | 第38-39页 |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调适的主要方法 | 第39-43页 |
(一) 人际冲突的自我调适 | 第39-40页 |
(二) 交往恐惧的自我调适 | 第40-41页 |
(三) 沟通不良的自我调适 | 第41-42页 |
(四) 沉迷网络的自我调适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