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件结构到句子结构--以现代汉语“被”字使用为例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二 语料说明 | 第13-14页 |
三 文章结构简介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句子结构和事件结构研究综述 | 第16-62页 |
第一节 汉语句子结构分析方法演变 | 第16-24页 |
第二节 语言中的事件及事件结构 | 第24-33页 |
第三节 动词中心与事件结构 | 第33-37页 |
第四节 事件结构出发的语法研究案例 | 第37-45页 |
第五节 句子结构分析的分层 | 第45-53页 |
第六节 事件结构分析与汉语语法特点 | 第53-62页 |
第二章 "被"字定性及事件结构建模 | 第62-104页 |
第一节 "被"的定性 | 第63-75页 |
第二节 句子分析中建模目的和途径 | 第75-82页 |
第三节 物理模型和化学模型的对立与融合 | 第82-86页 |
第四节 日常认知取向的戏剧结构建模 | 第86-91页 |
第五节 "被"字句的事件结构模型 | 第91-95页 |
第六节 从事件结构模型到句子表达 | 第95-104页 |
第三章 "被"字使用描写及其层次定位 | 第104-144页 |
第一节 "被"字句句子结构描写 | 第104-111页 |
第二节 "被"字句的基本事件结构 | 第111-119页 |
第三节 子事件的关系分析 | 第119-124页 |
第四节 "被"字使用的层级 | 第124-134页 |
第五节 "被"字标记层级的影响 | 第134-144页 |
第四章 "被"字使用与动作行为的方向范畴 | 第144-184页 |
第一节 施、受事概念的定义层面 | 第145-152页 |
第二节 施、受事的本体定位与映射影响 | 第152-160页 |
第三节 动作行为的作用方向范畴 | 第160-163页 |
第四节 "被"和"遭受"类动词比较 | 第163-182页 |
第五节 单双子事件中的方向范畴表达 | 第182-184页 |
第五章 "被"的标记动因 | 第184-226页 |
第一节 "被"字使用的褒贬观察 | 第184-188页 |
第二节 "被"字的标记动因 | 第188-203页 |
第三节 动词对"被"字句的适应性观察 | 第203-210页 |
第四节 "被"字句和"话题"句比较 | 第210-214页 |
第五节 促发"被"字标记的最外层动因 | 第214-217页 |
第六节 从流行语看受影响者凸显图式 | 第217-226页 |
第六章 三层语法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模块示例 | 第226-256页 |
第一节 意义与事件结构起点 | 第226-231页 |
第二节 从三层看"普遍语法" | 第231-243页 |
第三节 三层分析实践模块示例 | 第243-256页 |
结语 | 第256-258页 |
附录一 符号及术语约定 | 第258-260页 |
附录二 "遭受"类动词和"被"字语料分类标准示例 | 第260-262页 |
附录三 《现代汉语词典》使用"使"释义的动词 | 第262-264页 |
附录四 全文图表索引 | 第264-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268-282页 |
后记 | 第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