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特殊红砂岩地层地铁深基坑桩撑支护结构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红砂岩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桩撑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深基坑工程施工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深基坑工程桩撑支护结构施工力学计算理论 | 第22-4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桩撑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 第22-39页 |
2.2.1 经典理论计算法 | 第23-26页 |
2.2.2 静力解析计算法 | 第26-36页 |
2.2.3 有限元分析法 | 第36-39页 |
2.3 基于实时监测的数值模拟反演分析法 | 第39-43页 |
2.3.1 基本概述 | 第40页 |
2.3.2 位移正反演分析法 | 第40-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东方红广场站深基坑设计施工与监测分析 | 第44-58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工程概况 | 第44-47页 |
3.2.1 车站概况 | 第44-45页 |
3.2.2 地质条件 | 第45-46页 |
3.2.3 水文条件 | 第46页 |
3.2.4 场地环境 | 第46-47页 |
3.3 现场监测 | 第47-50页 |
3.3.1 监测目的 | 第47-48页 |
3.3.2 监测项目 | 第48页 |
3.3.3 监测点布置 | 第48-49页 |
3.3.4 监测内容及方法 | 第49-50页 |
3.4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第50-55页 |
3.4.1 咬合桩墙顶水平位移 | 第50页 |
3.4.2 咬合桩墙体倾斜 | 第50-51页 |
3.4.3 建筑物竖向沉降 | 第51-53页 |
3.4.4 地表沉降 | 第53-54页 |
3.4.5 临近地下管线沉降 | 第54-55页 |
3.5 钻孔咬合桩施工关键问题处理 | 第55-57页 |
3.5.1 钻孔咬合桩桩孔垂直度的控制 | 第55页 |
3.5.2 基坑坑底涌水涌砂问题的处理 | 第55-56页 |
3.5.3 超缓凝混凝土缓凝时间的控制 | 第56-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特殊红砂岩地层深基坑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 第58-77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土体本构模型 | 第58-63页 |
4.2.1 本构模型的屈服面和塑性势面 | 第59-60页 |
4.2.2 本构模型的硬化规律 | 第60-62页 |
4.2.3 桩撑支护与土体之间的接触理论 | 第62-63页 |
4.3 数值反演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3-68页 |
4.3.1 基本假定 | 第63页 |
4.3.2 模型建立方法 | 第63-64页 |
4.3.3 模型建立过程 | 第64-68页 |
4.4 现场监测数据与动态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71页 |
4.4.1 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4.4.2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4.4.3 临近地下管线沉降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4.5 深基坑工程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 第71-76页 |
4.5.1 钻孔咬合桩墙体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第71-73页 |
4.5.2 钻孔咬合桩墙体弯矩变化规律分析 | 第73-74页 |
4.5.3 内支撑轴力变化规律分析 | 第74-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学术成果及参与的基金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