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各种类型往复式发动机论文--柴油机论文

柴油机碳质颗粒排放特性及演化规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柴油机碳质颗粒生成及演化过程第13-24页
        1.2.1 碳质颗粒缸内生成过程第14-21页
        1.2.3 碳质颗粒缸外演化过程第21-24页
    1.3 柴油机碳质颗粒研究的不足之处第24-26页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6-28页
        1.4.1 课题研究意义第26页
        1.4.2 课题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测试仪器第28-39页
    2.1 概述第28页
    2.2 试验装置结构设计第28-31页
        2.2.1 定体积稀释容器(CVC)结构设计第28-30页
        2.2.2 热扩散管(TD)结构设计第30-31页
        2.2.3 采样装置和采样滤膜第31页
    2.3 在线测试仪器及方法第31-33页
        2.3.1 燃烧测试系统第31页
        2.3.2 颗粒测试系统第31-32页
        2.3.3 气体污染物测试系统第32-33页
        2.3.4 NO_2-NO实时测定第33页
    2.4 离线测试仪器及方法第33-39页
        2.4.1 有机组分测定(GC/MS)第33-37页
        2.4.2 有机碳/元素碳测定(OC/EC)第37页
        2.4.3 其他离线测试仪器(TGA,BET)第37-39页
第三章 柴油机燃烧和排放基本规律第39-55页
    3.1 概述第39页
    3.2 试验材料和测试系统第39-44页
        3.2.1 试验柴油机和试验燃料第39-41页
        3.2.2 测试系统第41-44页
    3.3 试验结果和分析第44-53页
        3.3.1 含氧燃料对柴油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第44-47页
        3.3.2 含氧燃料对柴油机气相污染物排放影响第47-48页
        3.3.3 含氧燃料对柴油机颗粒相污染物排放影响第48-51页
        3.3.4 柴油机碳质碳质颗粒有机成分的测定第51-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柴油机碳质颗粒有机组分排放特性第55-72页
    4.1 概述第55页
    4.2 采样系统和前处理方法第55-59页
        4.2.1 碳质颗粒采样系统第55-56页
        4.2.2 样品前处理方法第56-57页
        4.2.3 GC/MS测试方法第57-58页
        4.2.4 样品回收率和试验误差第58-59页
    4.3 试验结果和分析第59-70页
        4.3.1 正构烷烃排放第59-62页
        4.3.2 多环芳烃排放第62-65页
        4.3.3 氧基多环芳烃排放第65-67页
        4.3.4 硝基多环芳烃排放第67-69页
        4.3.5 碳质颗粒毒性评估第69-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柴油机碳质颗粒气粒分配规律第72-100页
    5.1 概述第72页
    5.2 测试系统和数据表征方法第72-78页
        5.2.1 气粒分配测试系统第72-75页
        5.2.2 停留时间第75-76页
        5.2.3 壁面对颗粒的吸附情况第76-77页
        5.2.4 气粒分配表征方法第77-78页
    5.3 稀释比例的影响第78-88页
        5.3.1 X_P-DR计算模型及模型讨论第78-81页
        5.3.2 DR-SMPS试验结果和讨论第81-88页
    5.4 TD温度的影响第88-98页
        5.4.1 MFR-TD计算模型第88-92页
        5.4.2 MFR-TD模型讨论第92-95页
        5.4.3 TD-SMPS试验结果和讨论第95-98页
    5.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六章 柴油机碳质颗粒表面老化规律第100-121页
    6.1 概述第100页
    6.2 流动反应测试系统第100-105页
        6.2.1 试验样品和化学品第100-103页
        6.2.2 流动反应测试系统第103-105页
    6.3 试验结果和分析第105-117页
        6.3.1 暗反应过程第105-114页
        6.3.2 光反应过程第114-117页
    6.4 碳质颗粒硝基化反应机理总结第117-119页
        6.4.1 暗反应机理总结第117-118页
        6.4.2 光反应机理总结第118-119页
    6.5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第121-124页
    7.1 全文总结第121-123页
    7.2 工作展望第123-124页
创新点说明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8页
符号与缩写第138-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9-141页
参加的科研项目与获得的奖励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tewart微振动隔振平台主动控制方法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新型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及其在钍基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