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核燃料及其生产论文--乏燃料后处理论文

新型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及其在钍基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21页
    1.2 钍基燃料后处理的研究现状第21-26页
    1.3 离子交换技术研究进展第26-32页
        1.3.1 离子交换技术第26-28页
        1.3.2 离子交换材料研究进展第28-30页
        1.3.3 离子交换技术在乏燃料后处理中的应用第30-32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32-34页
第二章 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及表征第34-49页
    2.1 引言第34-35页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5-37页
        2.2.1 主要试剂第35-36页
        2.2.2 主要仪器第36-37页
    2.3 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第37-41页
        2.3.1 原料处理第37-38页
        2.3.2 有机相配比计算第38-39页
        2.3.3 弱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N3)的合成第39-40页
        2.3.4 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N4)的合成第40-41页
    2.4 离子交换树脂的表征第41-47页
        2.4.1 孔径分布第41-42页
        2.4.2 SEM扫描第42-44页
        2.4.3 差热热重分析第44-45页
        2.4.4 红外表征第45-46页
        2.4.5 离子交换容量滴定第46-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N3/N4 从硝酸溶液中吸附钍的基础特性研究第49-75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9-50页
        3.2.1 主要试剂第49-50页
        3.2.2 主要仪器第50页
    3.3 实验部分第50-53页
        3.3.1静态吸附实验第50-51页
        3.3.2 数据分析第51-53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73页
        3.4.1 硝酸浓度的影响第53-55页
        3.4.2 吸附动力学第55-58页
        3.4.3 吸附等温线第58-62页
        3.4.4 吸附热力学第62-63页
        3.4.5 洗脱性能研究第63页
        3.4.6 硝酸根的影响第63-66页
        3.4.7 与常见商用树脂的对比第66-69页
        3.4.8 乏燃料中常见伴生元素的吸附第69-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离子色层法分离钍铀第75-99页
    4.1 引言第75-77页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77-78页
        4.2.1 主要试剂第77页
        4.2.2 主要仪器第77-78页
    4.3 实验部分第78-80页
        4.3.1静态吸附实验第78页
        4.3.2离子色层法吸附与分离实验第78-79页
        4.3.3 数据分析拟合第79-80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0-98页
        4.4.1 静态吸附实验第80-87页
        4.4.2 树脂的水力学特性第87-88页
        4.4.3 钍的吸附与淋洗第88-90页
        4.4.4 铀的吸附与淋洗第90-92页
        4.4.5 Thomas模型拟合分析第92-93页
        4.4.6 与传统树脂的对比第93-94页
        4.4.7 钍和铀的分离第94-98页
    4.5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五章 N3/N4 树脂稳定性评价第99-111页
    5.1 引言第99-100页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00页
        5.2.1 主要试剂第100页
        5.2.2 主要仪器第100页
    5.3 实验部分第100-101页
        5.3.1 耐酸稳定性评价第100-101页
        5.3.2 耐γ辐照稳定性评价第101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1-109页
        5.4.1 耐酸稳定性第101-105页
        5.4.2 耐辐照稳定性第105-109页
    5.5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111-114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111-112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12页
    6.3 未来工作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7-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油机碳质颗粒排放特性及演化规律
下一篇:GNSS/MIMU组合系统误差补偿与抗干扰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