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内外关于幼儿园游戏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关于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内涵的研究 | 第12页 |
1.3.3 关于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矛盾与问题分析 | 第12-13页 |
1.3.4 关于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路径与策略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5 对已有研究的整体述评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1 研究的重难点 | 第15-16页 |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6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6.1 游戏与课程 | 第16-18页 |
1.6.2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 第18-19页 |
2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关系的现状分析 | 第19-25页 |
2.1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相互分离 | 第19页 |
2.2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生硬嫁接、相互脱节 | 第19-22页 |
2.2.1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生硬嫁接 | 第19-21页 |
2.2.2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内容相脱节 | 第21-22页 |
2.3 幼儿园游戏精神释放的整体缺失 | 第22-25页 |
2.3.1 幼儿园游戏自由精神的丧失 | 第22-24页 |
2.3.2 教师教学目的的功利性 | 第24-25页 |
3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几种形态 | 第25-32页 |
3.1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两种不同模式 | 第25-29页 |
3.1.1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静态模式 | 第25-27页 |
3.1.2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有机融合的动态关系 | 第27-29页 |
3.2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必然性及其价值 | 第29-30页 |
3.2.1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必然性 | 第29页 |
3.2.2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 第29-30页 |
3.3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典型案例 | 第30-32页 |
3.3.1 教师幼儿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着双向建构 | 第30-31页 |
3.3.2 课程和游戏的界限模糊,教师和幼儿共同发起活动 | 第31-32页 |
4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现实阻碍 | 第32-38页 |
4.1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环境缺失 | 第32-34页 |
4.1.1 幼儿园游戏的硬件及软件环境供给不足 | 第32-33页 |
4.1.2 社会环境中游戏精神的缺失 | 第33-34页 |
4.2 幼儿园教师自身存在发展困局 | 第34-36页 |
4.2.1 教师缺乏关于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理念 | 第34-35页 |
4.2.2 教师对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技能匮乏 | 第35-36页 |
4.3 幼儿园教育机制的不完善 | 第36-38页 |
4.3.1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突出 | 第36-37页 |
4.3.2 幼儿安全问题 | 第37-38页 |
5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的优化对策 | 第38-44页 |
5.1 宣传和提升幼儿教育中的游戏精神与理念 | 第38-40页 |
5.1.1 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 第38页 |
5.1.2 注重家园合作,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 第38-39页 |
5.1.3 积极推进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 第39-40页 |
5.2 以游戏精神促进游戏与课程的良好融合 | 第40-44页 |
5.2.1 课程目标的制定遵循游戏精神 | 第40-41页 |
5.2.2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有意义的游戏环节 | 第41-42页 |
5.2.3 设计和组织有针对性的专门游戏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