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次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 新式教育与中国的现代化 | 第16-20页 |
·新式教育的目的 | 第16页 |
·教育改革与现代化 | 第16-17页 |
·新式教育的社会动员作用 | 第17-18页 |
·科举制是趋向稳定的教育 | 第17-18页 |
·普及教育是趋向不稳定的教育 | 第18页 |
·小结:假设与立论 | 第18-20页 |
3 高期待的边缘群体 | 第20-36页 |
·新式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 第20-23页 |
·新式教育与科举制教育的区别 | 第22-23页 |
·新式教育的社会动员作用 | 第23页 |
·政治系统对新增受教育群体的吸收能力 | 第23-28页 |
·北京政府时期的军阀政治 | 第24-26页 |
·南京政府时期的派系政治 | 第26-27页 |
·政治系统吸收能力的评估 | 第27-28页 |
·新兴工商业对新增受教育群体的吸收能力 | 第28-31页 |
·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迟缓 | 第28-30页 |
·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 | 第30-31页 |
·新兴工商业吸收能力的评估 | 第31页 |
·教育文化界对新增受教育群体的吸收能力 | 第31-36页 |
·国内高等教育 | 第31-33页 |
·留学教育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 第33-36页 |
4 从旧式精英到新式精英 | 第36-41页 |
·科举制废除后旧式精英的分化 | 第36页 |
·官僚体系和议会(咨议局)中旧式精英向新式精英的转型 | 第36-38页 |
·工商业中的从士绅到商人的转型 | 第38-39页 |
·对新式教育开始后士绅阶层的转向与地位评估 | 第39页 |
·小结:对新增受教育群体与士绅阶层的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5 新式教育与湖南 | 第41-49页 |
·湖南省概况 | 第41页 |
·湖南新式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 | 第41-42页 |
·湖南政治系统的发展情况 | 第42-44页 |
·北京政府时期政局动荡、战祸不断 | 第42-43页 |
·咨议局与议会的发展情况 | 第43-44页 |
·湖南工商业的发展情况 | 第44-45页 |
·湖南经济发展情况 | 第44页 |
·湖南工商业的吸收能力评估 | 第44-45页 |
·湖南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 第45-47页 |
·湖南省内高等学校发展情况 | 第45页 |
·湖南学子留学情况 | 第45-46页 |
·湖南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6 新式教育与浙江 | 第49-55页 |
·浙江省概况 | 第49页 |
·浙江新式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 | 第49-50页 |
·浙江政治系统发展情况 | 第50-51页 |
·咨议局与议会的发展情况 | 第50页 |
·北京政府时期政局平稳 | 第50-51页 |
·浙江行政系统的发展情况 | 第51页 |
·浙江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 第51-53页 |
·浙江留学教育情况 | 第52页 |
·近现代中国的浙籍知识精英 | 第52页 |
·浙江的高等职业教育 | 第52-53页 |
·浙江工商业的发展情 | 第53-55页 |
·浙江经济发展情况 | 第54页 |
·浙江工商业的吸收能力评估 | 第54-55页 |
7 湘浙两省比较分析 | 第55-59页 |
·两省政治系统比较 | 第55-56页 |
·两省教育文化事业比较 | 第56页 |
·两省工商业比较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8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