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古代语法(文言语法)论文

《孟子》断言强调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路向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3-14页
    1.2 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第14-15页
        1.2.1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14页
        1.2.2 语料说明第14-15页
    1.3 研究现状、目的及创新第15-20页
        1.3.1 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1.1 关于外语强调现象的研究第15页
            1.3.3.2 关于汉语强调现象的研究第15-19页
        1.3.2 研究目的第19-20页
        1.3.3 本文创新之处第20页
    1.4 关于强调的标准、界定及分类第20-29页
        1.4.1 强调的判定标准第20-25页
        1.4.2 强调的界定第25-26页
        1.4.3 强调的分类第26页
        1.4.4 断言强调第26-29页
第二章 《孟子》标记词断言强调第29-49页
    2.1 客观确定性断言强调第29-44页
        2.1.1 诚第30-35页
            2.1.1.1 强调结论的正确性第30-32页
            2.1.1.2 强调预设的确定性第32-34页
            2.1.1.3 强调假设的真实性第34-35页
        2.1.2 信第35-37页
            2.1.2.1 强调事件的真实性第35-36页
            2.1.2.2 强调事实的存在性第36页
            2.1.2.3 强调假设的确定性第36-37页
        2.1.3 固第37-40页
            2.1.3.1 强调事实早已如此第37-38页
            2.1.3.2 强调事物本然状态第38页
            2.1.3.3 强调事理理所当然第38-39页
            2.1.3.4 强调事件关联特征第39-40页
        2.1.4 必——强调客观规律性第40页
        2.1.5 其他(乃、即、果、良、允)第40-43页
            2.1.5.1 乃第41页
            2.1.5.2 即第41页
            2.1.5.3 果第41-42页
            2.1.5.4 允第42-43页
            2.1.5.5 良第43页
        2.1.6 标记词配对式——且犹A,而况B第43-44页
    2.2 主观肯定性断言强调第44-49页
        2.2.1 强调预测必然性第46页
        2.2.2 强调主观必须性第46-47页
        2.2.3 强调劝诫必要性第47-49页
第三章 《孟子》句法变换断言强调第49-60页
    3.1 传信类断言强调第50-55页
        3.1.1 宾语易位强调第50-53页
            3.1.1.1 动词宾语前置第51-53页
            3.1.1.2 介词宾语前置第53页
        3.1.2 “主语谓语化”强调第53-55页
    3.2 情态类断言强调第55-60页
        3.2.1 谓语易位强调第55-58页
            3.2.1.1 评判性断言强调第55-56页
            3.2.1.2 预测性断言强调第56页
            3.2.1.3 反问性断言强调第56-58页
        3.2.3 助动词谓语强调第58-60页
第四章 《孟子》框式断言强调第60-64页
    4.1 凸显性断言强调——“唯(惟)+O+结构助词+V”第60-61页
    4.2 联系性断言强调——“唯(惟)+S+为+P”第61-64页
第五章 《孟子》与现代汉语断言强调范畴对比第64-73页
    5.1 标记词断言强调的发展变化第64-69页
        5.1.1 词汇形式多样化第65-66页
        5.1.2 强调功能精细化第66-67页
        5.1.3 词语配对普遍化第67-68页
        5.1.4 强调辖域扩大化第68页
        5.1.5 语法限制明确化第68-69页
    5.2 句法变换断言强调的发展变化第69-71页
        5.2.1 易位语序日常化第69-70页
        5.2.2 强调功能减弱化第70-71页
    5.3 框式断言强调的发展变化第71-73页
        5.3.1 框式结构的替换第71-72页
        5.3.2 紧缩复句的增多第72-73页
第六章 结语第73-78页
    6.1 本文的初步结论第73-75页
    6.2 本文存在的问题第75-76页
    6.3 本文尚待解决的问题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市高校汉语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下一篇:19世纪俄罗斯恰克图汉语学校的教学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