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多车编组动力学及动力舒适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高速列车舒适性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舒适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舒适性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高速列车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15-27页 |
2.1 高速列车动力学计算基本理论 | 第15-17页 |
2.1.1 牛顿-欧拉法 | 第15页 |
2.1.2 虚位移原理 | 第15页 |
2.1.3 拉格朗日法 | 第15-16页 |
2.1.4 哈密顿原理 | 第16-17页 |
2.2 车钩缓冲装置 | 第17-18页 |
2.3 编组列车动力学方程 | 第18-20页 |
2.3.1 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方程 | 第18-19页 |
2.3.2 运动方程 | 第19-20页 |
2.4 车辆舒适性评价理论 | 第20-24页 |
2.4.1 车体振动加速度 | 第20-21页 |
2.4.2 Sperling指标 | 第21-24页 |
2.5 列车曲线通过安全性 | 第24-26页 |
2.5.1 脱轨系数 | 第24-25页 |
2.5.2 轨道结构动力作用评价标准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的简化与建立 | 第27-38页 |
3.1 高速列车建模动力学基本参数 | 第27-29页 |
3.2 高速列车车辆模型简化处理 | 第29页 |
3.3 高速列车车辆系统拓扑结构 | 第29-33页 |
3.4 轨道不平顺 | 第33-37页 |
3.4.1 轨道不平顺的分类 | 第33-34页 |
3.4.2 轨道不平顺谱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的计算与优化 | 第38-69页 |
4.1 车辆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38-41页 |
4.1.1 临界速度 | 第38页 |
4.1.2 线性临界速度 | 第38-39页 |
4.1.3 非线性临界速度 | 第39-41页 |
4.2 列车安全性评价 | 第41-45页 |
4.2.1 曲线超高值设置 | 第41-42页 |
4.2.2 曲线安全性计算 | 第42-45页 |
4.3 车辆舒适性评价 | 第45-49页 |
4.3.1 仿真条件 | 第45页 |
4.3.2 列车舒适性计算 | 第45-49页 |
4.4 一系悬挂参数对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9-59页 |
4.4.1 一系悬挂刚度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9-54页 |
4.4.2 一系悬挂阻尼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4-59页 |
4.5 二系悬挂参数对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9-68页 |
4.5.1 二系悬挂刚度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0-64页 |
4.5.2 二系悬挂阻尼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4-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编组列车动力学性能计算 | 第69-87页 |
5.1 车钩缓冲器模型的建立 | 第69-72页 |
5.1.1 车钩装置建立 | 第70-71页 |
5.1.2 车间纵向减振器 | 第71-72页 |
5.2 高速动车组系统模型 | 第72-73页 |
5.3 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73-86页 |
5.3.1 曲线通过性能评价 | 第73-77页 |
5.3.2 直线舒适性 | 第77-80页 |
5.3.3 制动情况下列车动力学性能 | 第80-84页 |
5.3.4 启动情况下列车动力学性能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