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车身论文

电动汽车车身结构正向概念设计及NVH仿真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5-2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车身结构概念设计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页
    1.3 车身NVH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页
    1.4 论文框架及创新点第19-21页
第2章 电动汽车车身结构正向概念设计流程及方法第21-37页
    2.1 现代车身设计方法及流程第21-24页
        2.1.1 汽车车身设计特点第21-22页
        2.1.2 现代车身设计技术第22-23页
        2.1.3 现代车身设计流程第23-24页
    2.2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第24-28页
        2.2.1 空间梁单元传递矩阵法第25-26页
        2.2.2 连续梁单元结构的传递方程第26-27页
        2.2.3 边界条件第27-28页
    2.3 动刚度分析方法第28-30页
        2.3.1 动刚度K公式推导第29页
        2.3.2 等效动刚度Ka公式推导第29-30页
        2.3.3 动刚度分析第30页
    2.4 电动汽车车身接附点的布置方法第30-36页
        2.4.1 从汽车操纵稳定性考虑接附点布置原则第31-32页
        2.4.2 从模态振型考虑接附点布置原则第32-35页
        2.4.3 电动汽车车身接附点的确定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车身刚度链设计方法第37-48页
    3.1 车身简化几何模型第37-41页
        3.1.1 基于线框的车身简化几何模型建模第37-39页
        3.1.2 车身主断面的确定第39-40页
        3.1.3 车身主断面力学特性第40-41页
    3.2 模态坐标系下梁单元传递矩阵第41-46页
        3.2.1 模态坐标系下梁单元方向规定第41-42页
        3.2.2 梁单元X-Y平面内横向振动传递方程第42-43页
        3.2.3 梁单元X-Z平面内横向振动传递方程第43-44页
        3.2.4 梁单元沿X轴纵向振动传递方程第44-45页
        3.2.5 梁单元绕X轴扭转振动传递方程第45页
        3.2.6 梁单元两端节点传递方程第45-46页
    3.3 车身刚度链理论第46-47页
        3.3.1 基本概念第46页
        3.3.2 车身刚度链单元划分第46-47页
        3.3.3 车身刚度链的分解第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车身主断面参数优化及结果验证第48-59页
    4.1 车身刚度链建模第48-50页
        4.1.1 刚度链求解思路第48页
        4.1.2 车身动态刚度链数学模型第48-50页
    4.2 车身材料优化分布第50-54页
        4.2.1 车身静载荷工况第50-51页
        4.2.2 主断面参数优化数学模型第51-52页
        4.2.3 优化方法第52-54页
    4.3 主断面参数优化结果及验证第54-58页
        4.3.1 车身主断面参数优化结果第54-56页
        4.3.2 车身框架有限元模型第56页
        4.3.3 有限元仿真结果第56-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验证第59-70页
    5.1 车身框架三维建模第59-62页
        5.1.1 车身框架三维建模流程第59页
        5.1.2 详细建模步骤第59-62页
        5.1.3 车身框架三维模型第62页
    5.2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有限元仿真分析第62-65页
        5.2.1 车身接附点前处理第63页
        5.2.2 车身接附点仿真结果第63-65页
    5.3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试验验证第65-68页
        5.3.1 试验设备介绍第65-66页
        5.3.2 接附点动刚度试验方法第66页
        5.3.3 接附点动刚度试验结果第66-68页
    5.4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总结与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一代汽车电子系统功能安全可靠性目标保障研究
下一篇:FlexRay总线消息重传调度策略及其在线控制动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