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网络同伴互评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H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网络课程的迅速发展第13页
        1.1.2 现有学习评价方式存在不足第13-14页
        1.1.3 实施网络同伴互评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8-21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4.2 研究框架第19-21页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1-27页
    2.1 相关概念第21-22页
        2.1.1 同伴互评第21-22页
        2.1.2 网络同伴互评第22页
    2.2 理论基础第22-27页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第22-23页
        2.2.2 合作学习理论第23-24页
        2.2.3 分布式认知理论第24-25页
        2.2.4 发展性评价理论第25-27页
3 国内外网络同伴互评研究综述第27-43页
    3.1 国外同伴互评及网络同伴互评相关研究第27-33页
        3.1.1 国外同伴互评研究第27-29页
        3.1.2 国外网络同伴互评研究第29-33页
    3.2 国内同伴互评及网络同伴互评相关研究第33-41页
        3.2.1 国内同伴互评研究第33-36页
        3.2.2 国内网络同伴互评研究第36-41页
    3.3 研究述评第41-43页
4 网络同伴互评设计的一般流程及具体设计第43-59页
    4.1 网络同伴互评设计的一般流程第43-48页
        4.1.1 网络同伴互评设计的依据第43-45页
        4.1.2 网络同伴互评设计流程第45-48页
    4.2 网络同伴互评的具体设计第48-59页
        4.2.1 学习者分析第48-50页
        4.2.2 网络同伴互评实施环境分析第50-51页
        4.2.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课程及学业评价框架第51-54页
        4.2.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中网络同伴互评活动设计第54-55页
        4.2.5 评价资源和工具设计第55-56页
        4.2.6 网络同伴互评实施流程设计第56-59页
5 网络同伴互评的实施及实施效果第59-85页
    5.1 网络同伴互评活动的实施过程第59-62页
    5.2 网络同伴互评实施效果分析第62-73页
        5.2.1 互评前后测及数据分析第62-72页
        5.2.2 学习者对网络同伴互评的满意度分析第72-73页
    5.3 对网络同伴互评中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第73-79页
        5.3.1 不同评价方式互评结果对比第73-76页
        5.3.2 评价主体的设计及实施策略第76-78页
        5.3.3 反馈类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第78-79页
    5.4 实验结论及实施建议第79-85页
        5.4.1 网络同伴互评实验结论第79-80页
        5.4.2 网络同伴互评实施建议第80-85页
6 研究总结及反思第85-89页
    6.1 研究总结第85-87页
    6.2 研究反思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附录第95-105页
    附录 A《大学生对网络同伴互评的态度及评价能力》调查问卷第95-96页
    附录 B《大学生对网络同伴互评的评价及满意度调查》问卷第96-97页
    附录 C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测试量表第97-98页
    附录 D 大学生学习能力测试量表第98-99页
    附录 E 访谈提纲第99-100页
    附录 F 互评项目评价量规第100-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获得奖项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与数字图像特征信息融合技术的木材识别初步研究
下一篇:钻探公司HSE管理体系审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