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网络课程的迅速发展 | 第13页 |
1.1.2 现有学习评价方式存在不足 | 第13-14页 |
1.1.3 实施网络同伴互评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1 同伴互评 | 第21-22页 |
2.1.2 网络同伴互评 | 第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合作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分布式认知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发展性评价理论 | 第25-27页 |
3 国内外网络同伴互评研究综述 | 第27-43页 |
3.1 国外同伴互评及网络同伴互评相关研究 | 第27-33页 |
3.1.1 国外同伴互评研究 | 第27-29页 |
3.1.2 国外网络同伴互评研究 | 第29-33页 |
3.2 国内同伴互评及网络同伴互评相关研究 | 第33-41页 |
3.2.1 国内同伴互评研究 | 第33-36页 |
3.2.2 国内网络同伴互评研究 | 第36-41页 |
3.3 研究述评 | 第41-43页 |
4 网络同伴互评设计的一般流程及具体设计 | 第43-59页 |
4.1 网络同伴互评设计的一般流程 | 第43-48页 |
4.1.1 网络同伴互评设计的依据 | 第43-45页 |
4.1.2 网络同伴互评设计流程 | 第45-48页 |
4.2 网络同伴互评的具体设计 | 第48-59页 |
4.2.1 学习者分析 | 第48-50页 |
4.2.2 网络同伴互评实施环境分析 | 第50-51页 |
4.2.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课程及学业评价框架 | 第51-54页 |
4.2.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中网络同伴互评活动设计 | 第54-55页 |
4.2.5 评价资源和工具设计 | 第55-56页 |
4.2.6 网络同伴互评实施流程设计 | 第56-59页 |
5 网络同伴互评的实施及实施效果 | 第59-85页 |
5.1 网络同伴互评活动的实施过程 | 第59-62页 |
5.2 网络同伴互评实施效果分析 | 第62-73页 |
5.2.1 互评前后测及数据分析 | 第62-72页 |
5.2.2 学习者对网络同伴互评的满意度分析 | 第72-73页 |
5.3 对网络同伴互评中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 第73-79页 |
5.3.1 不同评价方式互评结果对比 | 第73-76页 |
5.3.2 评价主体的设计及实施策略 | 第76-78页 |
5.3.3 反馈类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第78-79页 |
5.4 实验结论及实施建议 | 第79-85页 |
5.4.1 网络同伴互评实验结论 | 第79-80页 |
5.4.2 网络同伴互评实施建议 | 第80-85页 |
6 研究总结及反思 | 第85-89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85-87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附录 | 第95-105页 |
附录 A《大学生对网络同伴互评的态度及评价能力》调查问卷 | 第95-96页 |
附录 B《大学生对网络同伴互评的评价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96-97页 |
附录 C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测试量表 | 第97-98页 |
附录 D 大学生学习能力测试量表 | 第98-99页 |
附录 E 访谈提纲 | 第99-100页 |
附录 F 互评项目评价量规 | 第100-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获得奖项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