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二、文献综述及评述 | 第13-2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三)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设计 | 第21-29页 |
一、基础研究 | 第21-25页 |
(一)焦点小组访谈 | 第21-22页 |
(二)开放式问卷 | 第22-24页 |
(三)基础研究小结 | 第24-25页 |
二、关系模型与变量测定 | 第25-29页 |
(一)关系模型 | 第25页 |
(二)问卷与变量测定 | 第25-27页 |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29-39页 |
一、以个体浏览行为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29-32页 |
(一)以公益事项特征属性为自变量 | 第29-30页 |
(二)以个人动机为自变量 | 第30-31页 |
(三)以公益氛围为自变量 | 第31-32页 |
二、以个体公益贡献行为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32-35页 |
(一)以公益事项特征属性为自变量 | 第32-33页 |
(二)以个人动机为自变量 | 第33-34页 |
(三)以公益氛围为自变量 | 第34-35页 |
三、以个人参与动机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35-39页 |
(一)以同情他人的动机为因变量 | 第35-36页 |
(二)以获得认同的动机为因变量 | 第36-37页 |
(三)社会交往动机为因变量 | 第37-38页 |
(四)以责任动机为因变量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微信公益参与行为的产生机理分析 | 第39-49页 |
一、公益事项属性感知诱发参与动机 | 第39-43页 |
(一)“移情”心理激发个体同情 | 第39-40页 |
(二)“感知易用”降低心理负担 | 第40-41页 |
(三)形式创新促进“互动交往” | 第41-42页 |
(四)“亲缘信任”提升参与热情 | 第42-43页 |
二、个人公益参与动机影响公益行为 | 第43-47页 |
(一)个人公益行为动机研究 | 第43-44页 |
(二)参与动机对公益行为的影响 | 第44-47页 |
三、公益氛围的影响 | 第47-49页 |
(一)公益氛围强度带来的影响 | 第48页 |
(二)公益氛围质量产生的影响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49-5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9页 |
二、研究启示 | 第49-51页 |
(一)凸显微信公益事项特征属性,吸引个人公益参与 | 第50页 |
(二)识别并差异化管理不同动机参与者,调动个人公益参与热情 | 第50页 |
(三)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 | 第50-51页 |
三、研究不足 | 第51-53页 |
(一)样本调查不够全面 | 第51页 |
(二)分类方法需后续检验修正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