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问题的源起 | 第11-12页 |
1.1.1 个人兴趣 | 第11页 |
1.1.2 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明显 | 第11页 |
1.1.3 现实原因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国外关于建构区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3.2 国内关于建构区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4.1 区域活动的概念 | 第19页 |
1.4.2 建构区活动的概念 | 第19-20页 |
1.4.3 教师设计和教师指导行为的概念 | 第20页 |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2章 中班幼儿教师建构区活动设计与指导现状及分析 | 第23-54页 |
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第23-25页 |
2.2 中班建构区活动设计的现状 | 第25-38页 |
2.2.1 幼儿教师对建构区活动的认识和态度 | 第25-30页 |
2.2.2 建构区活动时间统计现状 | 第30-31页 |
2.2.3 建构区活动的计划与准备 | 第31-32页 |
2.2.4 建构区活动材料投放与使用现状 | 第32-36页 |
2.2.5 建构区活动的主题和参照物的使用 | 第36-38页 |
2.3 中班建构区活动指导的现状 | 第38-45页 |
2.3.1 建构区活动中的教师示范和介入 | 第38-40页 |
2.3.2 教师指导建构区活动的方式和指导重点 | 第40-43页 |
2.3.3 教师观察建构区活动的记录和工具 | 第43页 |
2.3.4 教师的反思和评价 | 第43-45页 |
2.4 中班建构区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 第45-54页 |
2.4.1 教师学历偏低,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 | 第46页 |
2.4.2 教师相关教研和与专家、同行之间交流不足 | 第46-47页 |
2.4.3 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活动空间小 | 第47-48页 |
2.4.4 教师对建构区活动认识不全面 | 第48-49页 |
2.4.5 教师在建构区材料配置与投放数量少,种类单一,更换不及时 | 第49-50页 |
2.4.6 教师在设计与指导建构区活动时计划性与目标性不强 | 第50页 |
2.4.7 教师确定建构主题不合理,模拟物价值发挥不明显 | 第50-51页 |
2.4.8 教师在活动中介入时机不准确,指导方式单一 | 第51-52页 |
2.4.9 教师观察不深入,评价机械、单一 | 第52页 |
2.4.10 教师反思和评价不深入、不具体,总体把握不真实 | 第52-54页 |
第3章 中班建构区活动设计与指导方面的教育建议 | 第54-63页 |
3.1 幼儿园要重视教研、交流,提升教师学历,丰富其经历 | 第54-55页 |
3.2 教师要树立正确建构区活动观 | 第55-56页 |
3.3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 | 第56页 |
3.4 教师要有效配置、投放、整理建构区活动材料 | 第56-59页 |
3.4.1 材料的配置要合理 | 第56-57页 |
3.4.2 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孩子的需求 | 第57-58页 |
3.4.3 材料的更换要迎合主题活动的需要 | 第58页 |
3.4.4 材料的整理要形成习惯 | 第58-59页 |
3.5 教师的观察要有质量 | 第59页 |
3.6 教师在建构区活动中要正确介入和指导 | 第59-60页 |
3.7 教师要准确、高质量地评价 | 第60-61页 |
3.8 活动前、中、后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有效进行反思 | 第61-63页 |
第4章 中班建构区活动设计与指导案例举例 | 第63-72页 |
4.1 中班建构区活动设计与指导案例及分析 | 第63-69页 |
4.1.1 案例一及分析 | 第63-66页 |
4.1.2 案例二及分析 | 第66-69页 |
4.2 部分中班幼儿建构作品展示及分析 | 第69-72页 |
第5章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