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潜能的遮蔽与敞亮--基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行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29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一、相信儿童艺术潜能是美术教育的基点和归宿 | 第8页 |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 第8-9页 |
三、研究者自身的兴趣和经验 | 第9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9-13页 |
一、艺术潜能 | 第9-10页 |
(一) 潜能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 艺术潜能的概念 | 第10页 |
二、儿童艺术潜能的遮蔽与敞亮 | 第10-11页 |
(一) 儿童艺术潜能的遮蔽 | 第10-11页 |
(二) 儿童艺术潜能的敞亮 | 第11页 |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 | 第11-13页 |
(一) 美术教育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概念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一、关于儿童艺术潜能遮蔽与敞亮的研究 | 第13-17页 |
(一) 儿童艺术潜能 | 第13-14页 |
(二) 遮蔽与敞亮 | 第14-15页 |
(三) 儿童艺术潜能的遮蔽与敞亮 | 第15-17页 |
二、关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研究 | 第17-22页 |
(一)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标 | 第17-19页 |
(二)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 | 第19-22页 |
三、关于行动研究的研究 | 第22-25页 |
(一) 行动研究的定义和特征 | 第22-23页 |
(二) 行动研究的过程 | 第23页 |
(三) 幼儿美术教育中行动研究的运用 | 第23-25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5-2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5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第26-29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一) 文献法 | 第26页 |
(二) 观察法 | 第26页 |
(三) 访谈法 | 第26-27页 |
(四) 实物分析法 | 第27页 |
三、研究步骤 | 第27-29页 |
第一章 行动研究的准备阶段 | 第29-36页 |
第一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一、教育目标抑制了儿童的生命活力 | 第29-30页 |
二、教育内容封闭了儿童的多样表达 | 第30-31页 |
三、教育评价僵化了儿童的奇思妙想 | 第31-33页 |
四、班级环境漠视了儿童的艺术潜能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初步计划 | 第34-36页 |
一、主题和活动的选择 | 第34页 |
二、主题中的已有美术教育活动介绍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 第36-73页 |
第一节 行动研究实施阶段概述 | 第36页 |
第二节 第一阶段“规则与标志”的初探 | 第36-46页 |
一、融入艺术元素,设计创意艺术标志 | 第37-41页 |
二、倾听艺术家声音,了解认可儿童艺术潜能 | 第41-43页 |
三、制作标志作品集,探索儿童艺术记录方式 | 第43-44页 |
四、第一阶段的总结反思及第二阶段的计划 | 第44-46页 |
第三节 第二阶段“我爱京剧”的调整 | 第46-57页 |
一、美术集体活动目标与内容的调整 | 第46-51页 |
二、美术集体活动分享与讨论的调整 | 第51-54页 |
三、班级区域活动的调整 | 第54-56页 |
四、第二阶段的总结反思及第三阶段的计划 | 第56-57页 |
第四节 第三阶段“可爱的动物”的深化 | 第57-70页 |
一、审美意象邂逅儿童的艺术心灵 | 第58-63页 |
二、指导策略深化儿童的艺术潜能 | 第63-66页 |
三、区域活动延伸儿童的艺术之趣 | 第66-68页 |
四、第三阶段的总结反思 | 第68-70页 |
第五节 行动三个阶段的总结 | 第70-73页 |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尊重儿童的审美体验 | 第70页 |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尊重儿童的艺术表达 | 第70-71页 |
三、分享与讨论的调整鼓励儿童的天马行空 | 第71-72页 |
四、环境与区域的设计满足儿童的审美情趣 | 第72-73页 |
第三章 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第73-80页 |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总结 | 第73-77页 |
一、活动设计的策略总结 | 第73-74页 |
二、实施评价的策略总结 | 第74-75页 |
三、区域环境的策略总结 | 第75-77页 |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反思 | 第77-80页 |
一、参与教师与研究者的反思 | 第77-78页 |
二、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第78-80页 |
附录一 | 第80-81页 |
附录二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