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文献综述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客运枢纽内城市公交换乘理论分析 | 第23-45页 |
2.1 客运枢纽及周边土地开发分析 | 第23-29页 |
2.1.1 客运枢纽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2.1.2 客运枢纽周边用地情况 | 第25-28页 |
2.1.3 客运枢纽内公交站的定位 | 第28页 |
2.1.4 客运枢纽及公交站客流量分析 | 第28-29页 |
2.2 客运枢纽吸引范围分析 | 第29-32页 |
2.2.1 影响区和合理区的概念 | 第29页 |
2.2.2 客运枢纽影响区的确定 | 第29-31页 |
2.2.3 客运枢纽合理区的确定 | 第31-32页 |
2.3 客运枢纽客流特性分析 | 第32-34页 |
2.3.1 客流的来源和类型 | 第32-34页 |
2.3.2 客运枢纽内城市公交站客流量预测思路 | 第34页 |
2.4 城市公交发展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2.4.1 城市公交发展趋势分析 | 第35页 |
2.4.2 汽车客运站与城市公交衔接关系演变分析 | 第35-36页 |
2.4.3 城市公交规划缺陷分析 | 第36-37页 |
2.5 换乘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4页 |
2.5.1 换乘的定义及分类 | 第37-38页 |
2.5.2 出行行为分析 | 第38页 |
2.5.3 决策过程分析 | 第38-40页 |
2.5.4 换乘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问卷调查与模型的构建 | 第45-61页 |
3.1 问卷调查 | 第45-50页 |
3.1.1 调查方法 | 第45页 |
3.1.2 调查方案 | 第45-47页 |
3.1.3 南部客运枢纽换乘模式分析 | 第47页 |
3.1.4 调查问卷整理 | 第47-50页 |
3.2 客流量预测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50-53页 |
3.2.1 回归分析的一般步骤 | 第50-51页 |
3.2.2 模型的选取 | 第51页 |
3.2.3 Logit模型的导出 | 第51-53页 |
3.3 出行者离开枢纽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53-57页 |
3.3.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4页 |
3.3.2 模型的构建过程 | 第54-57页 |
3.4 换乘影响因素分类方案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昆明市南部客运站公交客流量实例分析 | 第61-77页 |
4.1 南部客运枢纽概况 | 第61-63页 |
4.1.1 南部客运枢纽位置描述 | 第61-62页 |
4.1.2 南部客运枢纽客流特征分析 | 第62页 |
4.1.3 南部客运枢纽主要换乘模式 | 第62-63页 |
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8页 |
4.3 南部客运枢纽各方式分担率预测 | 第68-71页 |
4.4 客流量的预测 | 第71-76页 |
4.4.1 南部客运枢纽各交通方式到达客流数量 | 第71-75页 |
4.4.2 南部客运枢纽内城市公交客流量的预测结果 | 第75-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1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创新点 | 第78页 |
5.3 展望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与项目) | 第89-90页 |
附录 B 南部客运枢纽换乘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90-91页 |
附录 C1 南部客运站新螺蛳湾公交枢纽站公交运行情况调查表 | 第91-93页 |
附录 C2 南部客运站客运班线开通运营情况一览表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