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磨公路小净距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隧道理论分析及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16-22页 |
2.1 平行隧道的基本假设 | 第16页 |
2.2 双圆形洞室场量分析 | 第16-18页 |
2.3 平行隧道的间距确定原则 | 第18-19页 |
2.4 双洞隧道相互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4.1 围岩级别 | 第19页 |
2.4.2 隧道间距 | 第19-20页 |
2.4.3 隧道埋深 | 第20页 |
2.4.4 施工方法 | 第20页 |
2.5 围岩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5.1 围岩失稳判断 | 第20-21页 |
2.5.2 围岩压力分类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隧道开挖的数值模拟及勐远隧道工程概述 | 第22-28页 |
3.1 勐远隧道工程概况 | 第22-23页 |
3.1.1 隧道区域气象条件 | 第22-23页 |
3.1.2 隧道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页 |
3.2 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3.2.1 围岩模型的选择 | 第23-24页 |
3.2.2 地应力场的模拟 | 第24页 |
3.3 模型的建立 | 第24-28页 |
3.3.1 数值方法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3.3.2 岩土屈服准则 | 第25页 |
3.3.3 隧道开挖施工数值模拟基本假设 | 第25页 |
3.3.4 计算模型 | 第25-28页 |
第四章 不同围岩施工对已建隧道稳定性分析 | 第28-60页 |
4.1 模型的参数选取 | 第28-29页 |
4.2 不同围岩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29-58页 |
4.2.1 隧道围岩应力分析 | 第29-37页 |
4.2.3 中夹岩应力分析 | 第37-41页 |
4.2.4 衬砌应力分析 | 第41-48页 |
4.2.5 锚杆应力分析 | 第48-52页 |
4.2.6 围岩位移分析 | 第52-58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新建隧道开挖方法研究 | 第60-80页 |
5.1 不同开挖方法的模拟施工步骤 | 第60-62页 |
5.1.1 开挖方法 | 第60-61页 |
5.1.2 开挖步骤及开挖步定义 | 第61-62页 |
5.2 两种开挖方法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2-77页 |
5.2.1 隧道围岩应力分析 | 第62-66页 |
5.2.2 中夹岩应力分析 | 第66-68页 |
5.2.3 衬砌应力分析 | 第68-71页 |
5.2.4 锚杆应力分析 | 第71-73页 |
5.2.5 围岩位移分析 | 第73-77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77-80页 |
第六章 双洞平行隧道合理净距研究 | 第80-92页 |
6.1 合理净距参数选取 | 第80页 |
6.2 不同净距隧道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0-89页 |
6.2.1 隧道围岩塑性区域分析 | 第80-82页 |
6.2.2 围岩位移分析 | 第82-86页 |
6.2.3 隧道围岩应力分析 | 第86-88页 |
6.2.4 中夹岩应力分析 | 第88-89页 |
6.3 本章小节 | 第89-9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6页 |
7.1 结论 | 第92-94页 |
7.2 展望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