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文字学知识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3-22页 |
第一节 汉字表意性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六书”理论 | 第14-18页 |
第三节 汉字字源学与汉字文化学 | 第18-19页 |
第四节 心理学、教育学基础 | 第19-22页 |
一、心理学基础 | 第19-20页 |
二、教育学基础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字义研究 | 第22-31页 |
第一节 掌握汉字本义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明晰引申义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分辨易混淆字词 | 第26-28页 |
第四节 识别通假字、古今字 | 第28-31页 |
第三章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意蕴研究 | 第31-39页 |
第一节 领略汉字字形之美 | 第31-34页 |
第二节 感受汉字文化内涵 | 第34-39页 |
一、盛器文化——鼎、壶、斗 | 第34-36页 |
二、婚娶文化——婚、取、妻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文字学知识运用于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实施条件 | 第39-46页 |
第一节 基本原则 | 第39-42页 |
一、生动性原则 | 第39-41页 |
二、择优性原则 | 第41页 |
三、以字义为核心原则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实施条件 | 第42-46页 |
一、改进注释 | 第42-43页 |
二、文字学知识纳入选修课程 | 第43-44页 |
三、加强教师学习与培训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