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改进路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一)学校改进的策略研究 | 第11-16页 |
(二)学校改进的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案设计 | 第20-23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20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20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3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一)学校改进 | 第23-24页 |
(二)薄弱学校 | 第24页 |
(三)路径 | 第24-25页 |
六、论文框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美国学校改进实践历程 | 第27-36页 |
一、基于课程改革的学校改进 | 第27-28页 |
二、基于“回归基础教育”的学校改进 | 第28-29页 |
三、基于有效学校研究的学校改进 | 第29-30页 |
四、基于学校重建运动的学校改进 | 第30-32页 |
(一)校本管理策略 | 第30页 |
(二)新美国学校设计 | 第30-32页 |
五、基于学校综合改革的学校改进 | 第32-34页 |
六、基于美国学校改进实践历程的若干结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学校改进的理论建构 | 第36-47页 |
一、有效学校的特征 | 第36-40页 |
(一)校长具有很强的领导力,能够凝聚各方力量 | 第37页 |
(二)高度重视教学和学习,注重提升教学质量 | 第37-38页 |
(三)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 第38页 |
(四)重视评价,发挥评价的检测与促进作用 | 第38-39页 |
(五)拥有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学习氛围积极 | 第39页 |
(六)具有积极的家校关系,家长参与度高 | 第39-40页 |
二、学校改进权责归属 | 第40-45页 |
(一)学校自身是改进的主体力量 | 第40-43页 |
(二)家长是学校改进的重要参与者 | 第43页 |
(三)学区等政府部门是学校改进的重要干预力量 | 第43-45页 |
三、学校改进的理论框架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美国学校改进实践剖析 | 第47-62页 |
一、道格拉斯学校的改进实践——转变为特许学校 | 第48-54页 |
(一)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 | 第48-49页 |
(二)加强教师间的协作 | 第49页 |
(三)延长学生学习时间 | 第49-50页 |
(四)加强学校领导团队建设 | 第50页 |
(五)改善学校文化环境 | 第50-52页 |
(六)鼓励家长参与学生学习 | 第52页 |
(七)运用数据和评估促进变革 | 第52-54页 |
二、麦克阿瑟中学的改进实践——学校管理结构重组 | 第54-58页 |
(一)与地区领导加强合作,引领变革 | 第54页 |
(二)运用数据评估,重点改进数学教学 | 第54-55页 |
(三)课程内容重组,与州测试标准一致 | 第55页 |
(四)教师队伍重组,创建强大的教学团队 | 第55-57页 |
(五)积极干预,改善学校氛围 | 第57-58页 |
三、库斯中学的改进实践——延长学习时间 | 第58-62页 |
(一)重新设计课程表,延长学习时间 | 第58-60页 |
(二)实施强有力的分布式领导 | 第60页 |
(三)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 第60页 |
(四)改进学校基础设施 | 第60页 |
(五)与多元利益相关者加强合作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学校改进路径 | 第62-78页 |
一、提升校长领导力,打造高效领导团队 | 第62-65页 |
(一)准确把握学校现状,制定学校改进计划 | 第62-63页 |
(二)增加教学参与度,提升教学领导力 | 第63-64页 |
(三)知人善任,实施分布式领导 | 第64页 |
(四)提升教育资源整合能力,调动各方力量 | 第64-65页 |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教师队伍 | 第65-68页 |
(一)加强教学协作,促进个体与集体的有效互动 | 第65-67页 |
(二)支持激励教师发展,评价考核末位淘汰 | 第67-68页 |
三、保证教与学时间,优化配置时间资源 | 第68-70页 |
(一)调整课程表,增加教与学时间 | 第68-69页 |
(二)重主兼副兼顾差生,合理分配教与学时间 | 第69-70页 |
四、数据驱动教学改进,发挥其评估作用 | 第70-72页 |
(一)发挥数据的评估作用,改进课堂教学 | 第70-71页 |
(二)多样化数据评估,为差生提供额外支持 | 第71-72页 |
五、打造强势的校园文化,改善学校“环境” | 第72-75页 |
(一)相互配合,营造激励积极的校园氛围 | 第72-74页 |
(二)全面改进文化载体,改善校园物质文化 | 第74页 |
(三)积极干预,提升学生行为表现 | 第74-75页 |
六、加强校内校外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 第75-78页 |
(一)与校外机构加强联系,获取支持 | 第75-76页 |
(二)提升家长参与度,加强家校合作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78-81页 |
一、学校改进的一般路径 | 第78-79页 |
二、各路径之间的关系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