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 应收账款管理理论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应收账款管理理论 | 第18-23页 |
2.1 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 第18页 |
2.2 应收账款的特点 | 第18-19页 |
2.3 应收账款的影响 | 第19-20页 |
2.4 应收账款管理的指标 | 第20-21页 |
2.4.1 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 | 第20页 |
2.4.2 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例 | 第20-21页 |
2.4.3 应收账款增长率 | 第21页 |
2.5 应收账款管理的方法 | 第21-22页 |
2.5.1 账龄分析法 | 第21页 |
2.5.2 ABC管理法 | 第21页 |
2.5.3 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 | 第21-22页 |
2.6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 第22-23页 |
第3章 软件企业应收账款分析 | 第23-27页 |
3.1 软件行业发展现状 | 第23页 |
3.2 软件企业的特征 | 第23-24页 |
3.2.1 国内软件企业规模较小 | 第23页 |
3.2.2 软件企业的销售以赊销为主 | 第23-24页 |
3.3 软件企业应收账款的特点 | 第24-25页 |
3.3.1 应收账款的额度较大 | 第24页 |
3.3.2 应收账款的回收期较长 | 第24-25页 |
3.3.3 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较高 | 第25页 |
3.4 软件企业应收账款的形成原因 | 第25-26页 |
3.4.1 市场发展和竞争的结果 | 第25页 |
3.4.2 软件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 | 第25页 |
3.4.3 大多数软件企业的规模较小 | 第25-26页 |
3.4.4 没有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Y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分析 | 第27-38页 |
4.1 Y公司介绍 | 第27-29页 |
4.1.1 Y公司的背景介绍 | 第27-28页 |
4.1.2 Y公司的收入构成类型 | 第28-29页 |
4.2 Y公司应收账款分析 | 第29-34页 |
4.2.1 行业数据的选取 | 第29-31页 |
4.2.2 Y公司应收账款的财务指标分析 | 第31-33页 |
4.2.3 Y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 第33-34页 |
4.3 Y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4.3.1 Y公司应收账款管理过程较为混乱 | 第34-35页 |
4.3.2 Y公司应收账款占营业额百分比较大 | 第35页 |
4.3.3 Y公司应收账款回收期较长 | 第35页 |
4.3.4 Y公司不能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 | 第35页 |
4.3.5 不能保证销售人员的做法符合Y公司的整体利益 | 第35页 |
4.4 Y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4.4.1 Y公司没有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 第35-36页 |
4.4.2 Y公司在交易中缺少主动权 | 第36页 |
4.4.3 Y公司应收账款管理较为混乱的原因 | 第36页 |
4.4.4 Y公司项目进度难以明确确定 | 第36页 |
4.4.5 Y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工作量大 | 第36-37页 |
4.4.6 缺少合适的催收政策 | 第37页 |
4.4.7 Y公司销售人员缺少合适的激励机制 | 第37-38页 |
第5章 完善Y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体系的建议 | 第38-50页 |
5.1 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 第38-44页 |
5.1.1 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 第38页 |
5.1.2 通过信用管理得到交易中的主动权 | 第38-44页 |
5.2 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 | 第44-47页 |
5.2.1 规范应收账款的管理 | 第44-45页 |
5.2.2 信用部门与业务部门协同保证项目完工进度准确确认 | 第45-46页 |
5.2.3 专人对应收账款进行监控 | 第46-47页 |
5.3 应收账款管理的事后分析 | 第47-50页 |
5.3.1 梳理应收账款,制定合适的催收政策 | 第47-48页 |
5.3.2 调整销售人员考核指标 | 第48-49页 |
5.3.3 计提合理的坏账准备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局限性 | 第50-51页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0页 |
6.2 研究局限性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