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关系 | 第13-14页 |
1.2.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因 | 第14-15页 |
1.2.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效应 | 第15-16页 |
1.2.4 研究综述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理论分析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制造业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概念及测度 | 第21-22页 |
2.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国际分工深化和演变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 | 第23-24页 |
2.2.2 交易成本降低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 第24-25页 |
2.2.3 产业价值链攀升促使融合深化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现状及动因 | 第26-38页 |
3.1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现状 | 第26-32页 |
3.1.1 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与制造业融合度分析 | 第26-27页 |
3.1.2 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分析 | 第27-30页 |
3.1.3 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度分析 | 第30-32页 |
3.2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因 | 第32-37页 |
3.2.1 经济全球化分工深化外部推动产业融合 | 第32-34页 |
3.2.2 技术和管理创新内部引导产业融合 | 第34-35页 |
3.2.3 美国政府财政补贴等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 第35-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效应分析 | 第38-45页 |
4.1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38-43页 |
4.1.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 第38-39页 |
4.1.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能够提高制造业附加值 | 第39-40页 |
4.1.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 第40-42页 |
4.1.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能够促进制造业结构高级化 | 第42-43页 |
4.2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生态效应分析 | 第43-44页 |
4.2.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能够节约自然资源 | 第43-44页 |
4.2.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 第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度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5-61页 |
5.1 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和数据来源的说明 | 第45-49页 |
5.1.1 研究方法说明 | 第45-47页 |
5.1.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 第47-49页 |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9-61页 |
5.2.1 生产性服务业及分行业与制造业融合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9-53页 |
5.2.2 分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3-56页 |
5.2.3 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56-61页 |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 第61-6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6.2 启示 | 第62-65页 |
6.2.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面临的问题 | 第62-63页 |
6.2.2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中国的启示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