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8-18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8页
 (二) 相关文献综述第8-13页
 (三)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5页
  1. 农村与农村教育第13-14页
  2. 基础教育第14-15页
  3. 教育政策第15页
 (四) 研究意义与价值第15-18页
一、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进程第18-32页
 (一) 革新——新中国初期的农村基础教育政策(1949-1956)第18-20页
  1. 农村基础教育的恢复与改造方针的提出第18-19页
  2. 建立新的农村基础教育各项制度第19页
  3. 整顿农村基础教育的过度发展第19-20页
 (二) 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村基础教育政策(1956-1966)第20-23页
  1.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探索第20-21页
  2. 调整农村基础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第21-22页
  3. 普及农村小学教育第22-23页
 (三) 曲折——“文革”时期的农村基础教育政策(1966-1976)第23-24页
 (四) 恢复——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基础教育政策(1976-1985)第24-27页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25页
  2. 全面恢复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第25-26页
  3. 坚持“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农村基础教育体制第26-27页
 (五) 改革——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基础教育政策(1985-2001)第27-30页
  1. 建立“以乡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体制第27-28页
  2. 推动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第28-30页
 (六) 创新——新世纪初的农村基础教育政策(2001 开始)第30-32页
  1. 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体制第30页
  2.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第30-32页
二、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影响因素第32-44页
 (一) 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的变迁因素第32-35页
  1. 土地改革时期第32-33页
  2. 人民公社化时期第33-34页
  3. 农村社会转型期第34页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第34-35页
 (二) 宏观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因素第35-39页
  1. “向工农开门”的公平取向第36页
  2. “让位于工业化”的精英取向第36-37页
  3. “教育大跃进”对规模的追求第37页
  4. “绝对的平均主义”倾向第37-38页
  5.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取向第38-39页
 (三) 基础教育政策机制因素第39-44页
  1. 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者第39-40页
  2. 基础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第40-41页
  3. 基础教育政策的审定和决策第41-42页
  4. 基础教育政策的最终确定第42-43页
  5. 基础教育政策机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第43-44页
三、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策略第44-57页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4-50页
  1. 对农村基础教育促进作用效果偏低第44-46页
  2. 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科学性较差第46-48页
  3. 农民参与性不足第48-50页
 (二) 相应的解决策略第50-57页
  1. 切实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地位,保障经费投入第50-52页
  2.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法制化水平第52-54页
  3. 增加农民自身的参与程度第54-57页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后记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校本教研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长春市××中学为个案
下一篇:初中生责任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