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两级增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国内外两级增压系统匹配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主要目的 | 第19页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建立GT-Power仿真模型 | 第21-36页 |
2.1 研究工具与对象 | 第21-24页 |
2.2 建立复合增压发动机的GT-Power模型 | 第24-32页 |
2.2.1 进气排气模块 | 第24-26页 |
2.2.2 气缸模块 | 第26-27页 |
2.2.3 喷油器模块 | 第27-28页 |
2.2.4 中冷器模块 | 第28-29页 |
2.2.5 增压系统模块 | 第29-32页 |
2.3 建立单级涡轮增压发动机的GT-Power模型 | 第32页 |
2.4 发动机仿真模型的校准 | 第32-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发动机工作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36-48页 |
3.1 发动机缸内的热力平衡关系 | 第36-42页 |
3.1.1 发动机缸内的热力过程方程 | 第36-40页 |
3.1.2 发动机气缸的瞬间工作容积 | 第40页 |
3.1.3 燃烧放热率的计算 | 第40-41页 |
3.1.4 缸内传热的计算 | 第41-42页 |
3.2 进排气阀流量计算 | 第42页 |
3.3 进排气管中一维非定常流动数学模型 | 第42-45页 |
3.3.1 一维非定常流动的基本方程 | 第43页 |
3.3.2 管道摩擦损失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3.3.3 管道壁面传热理论基础 | 第44页 |
3.3.4 中冷器的计算模型 | 第44-45页 |
3.4 废气涡轮增压器数学公式 | 第45-47页 |
3.4.1 压气机的特性参数 | 第45-46页 |
3.4.2 涡涡轮的特性参数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增压发动机设计参数优化 | 第48-64页 |
4.1 进气歧管的优化 | 第48-51页 |
4.2 发动机排气管连接方案优化 | 第51-53页 |
4.3 配气机构的优化 | 第53-56页 |
4.4 两级增压系统的爆震 | 第56-59页 |
4.4.1 爆震理论基础 | 第56-57页 |
4.4.2 爆震预测模块 | 第57-59页 |
4.5 不同压缩比对爆震指数的分析 | 第59-60页 |
4.6 推迟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爆震影响 | 第60-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两级涡轮增压系统的选择与匹配 | 第64-77页 |
5.1 设计两级涡轮增压系统的方案 | 第64-67页 |
5.2 发动机与增压系统的匹配 | 第67-71页 |
5.2.1 发动机与压气机的匹配 | 第67-69页 |
5.2.2 发动机与涡轮的匹配 | 第69页 |
5.2.3 压气机与涡轮的匹配 | 第69-70页 |
5.2.4 发动机与增压系统匹配评价指标 | 第70-71页 |
5.3 废气涡轮增压系统的计算模型 | 第71-74页 |
5.3.1 压气机参数的计算 | 第71-72页 |
5.3.2 涡轮特性参数的计算 | 第72-74页 |
5.3.3 涡轮增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第74页 |
5.4 增压系统的选型 | 第74-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不同增压方式下发动机性能的对比研究与分析 | 第77-85页 |
6.1 发动机低速转矩特性 | 第77-80页 |
6.2 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 第80-81页 |
6.3 发动机动态响应特性 | 第81-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