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四) 研究价值 | 第17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18-22页 |
(一)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萌发 | 第18-19页 |
(二) 在师范学校和小学老师的实践中产生 | 第19-20页 |
(三) 在广播电台讲故事的实践中提高和完善 | 第20-21页 |
(四) 在晚年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升华 | 第21-22页 |
二、 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的类型 | 第22-30页 |
(一) 科学故事 | 第22-24页 |
(二) 民间故事与历史故事 | 第24-25页 |
(三) 革命传统故事 | 第25-26页 |
(四) 中外童话故事 | 第26-27页 |
(五) 神话故事与名著故事 | 第27-28页 |
(六) 儿童生活故事 | 第28-30页 |
三、 孙敬修选编故事的原则 | 第30-35页 |
(一) 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相统一原则 | 第30-31页 |
(二) 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 | 第31-34页 |
(三) 结合实际场合环境需要的原则 | 第34-35页 |
四、 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的方法 | 第35-53页 |
(一) 孙敬修的故事语言 | 第35-43页 |
1. 故事语言的口语化 | 第35-38页 |
2. 故事语言的合理化 | 第38-39页 |
3. 故事语言的儿童化 | 第39-40页 |
4. 故事语言的形象化 | 第40-42页 |
5. 故事语言的启发性 | 第42页 |
6. 故事语言的民族化 | 第42-43页 |
(二) 讲故事前的准备 | 第43-45页 |
1. 分析故事的主题、层次、情节 | 第43-44页 |
2. 设计故事的基调、高潮和低潮 | 第44页 |
3. 熟记 | 第44-45页 |
4. 试讲 | 第45页 |
(三) 实际讲故事的要求 | 第45-53页 |
1. 亲切自然的神态 | 第45-46页 |
2. 爱憎分明的情感 | 第46页 |
3. 讲故事的发音、语速、声调和重音 | 第46-47页 |
4. 要有对象感 | 第47页 |
5. 掌握会场环境,处理突发情况 | 第47-51页 |
6. 要有好的结尾 | 第51-53页 |
五、 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的现实启示 | 第53-60页 |
(一) 亲子共读去功利化 | 第53-55页 |
(二) 加强学校故事教育 | 第55-57页 |
(三) 重视故事教育的理论研究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