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特殊教育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关于特教教师教育的研究 | 第13页 |
三、 关于教师教育的课程模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 关于特教教师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三、 访谈法 | 第15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 特教教师教育 | 第15-16页 |
二、 “分向专业化” | 第16页 |
三、 课程模式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特殊教育与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17-32页 |
第一节 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17-22页 |
一、 国外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第17-19页 |
二、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 第22-29页 |
一、 我国特殊教育情况 | 第22-24页 |
二、 我国特教师资现状 | 第24-29页 |
第三节 特殊教育教师的“分向专业化”发展 | 第29-32页 |
一、 未来特殊教育的趋势 | 第29页 |
二、 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第29-30页 |
三、 分向专业化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特殊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 | 第32-45页 |
第一节 我国特殊教育学专业的现状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各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 第33-39页 |
一、 高校该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 第33-38页 |
二、 课程设置的差异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我国特教教师教育“分向专业化”课程模式设想 | 第39-45页 |
一、 课程开发模式 | 第40-41页 |
二、 模式的特点 | 第41-42页 |
三、 课程的特点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我国特教教师教育“分向专业化” 课程模式构建 | 第45-60页 |
第一节 “分向专业化”的课程目标 | 第45-47页 |
一、 知识与技能 | 第45-46页 |
二、 过程与方法 | 第46-47页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第47页 |
第二节 “分向专业化”课程模式 | 第47-51页 |
一、 通识教育 | 第48-49页 |
二、 专业教育 | 第49-50页 |
三、 教育实践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分向专业化”课程模块设置 | 第51-54页 |
一、 增加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数 | 第52-53页 |
二、 增加医学的相关课程数 | 第53页 |
三、 社会学的相关课程不能少 | 第53-54页 |
四、 必须加入艺术类的课程 | 第54页 |
第四节 “分向专业化”模式的课程计划表 | 第54-60页 |
一、 课程计划表 | 第54-57页 |
二、 课程设置的特点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85页 |
附录 A 访谈材料 | 第64-67页 |
附录 B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 | 第67-70页 |
附录 C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培养方案 | 第70-75页 |
附录 D 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 第75-82页 |
附录 E 云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