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3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一、 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需要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改革 | 第9-10页 |
二、 教师教育联盟是探索教师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 第10页 |
三、 协同创新思想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 第10页 |
四、 研究者的学术兴趣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13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一、 关于协同创新的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二、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的文献资料综述 | 第22-23页 |
三、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文献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第五节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5-33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8-33页 |
第一章 协同创新视阈的聚焦 | 第33-44页 |
第一节 协同创新理论基本范式 | 第33-38页 |
一、 协同创新理论的背景 | 第34页 |
二、 协同创新理论的优势 | 第34-36页 |
三、 协同创新策略的理论框架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协同创新的两个维度——整合与互动 | 第38-41页 |
一、 沟通与知识的关系 | 第39页 |
二、 协调与知识、资源的关系 | 第39页 |
三、 合作与知识、资源、行为的关系 | 第39-40页 |
四、 协同与知识、资源、行为、绩效的关系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 | 第41-44页 |
一、 科技是协同创新驱动的决定性因素 | 第41页 |
二、 社会是协同创新驱动的前提条件 | 第41-42页 |
三、 文化是协同创新驱动的精神内核 | 第42-44页 |
第二章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的概况 | 第44-57页 |
第一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成立的背景 | 第44-46页 |
一、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第44-45页 |
二、 积极实践高等学校创新提升计划 | 第45页 |
三、 深化创新云南省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的功效 | 第46-49页 |
一、 协同培养人才 | 第46-47页 |
二、 协同科技创新 | 第47-48页 |
三、 协同服务社会 | 第48页 |
四、 协同文化传承 | 第48-49页 |
第三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的现状 | 第49-57页 |
一、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取得的基本成效 | 第49-53页 |
二、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3-54页 |
三、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深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 第54-57页 |
第三章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运行机制的分析 | 第57-64页 |
第一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运行主体的分析 | 第57-59页 |
一、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理事会 | 第57页 |
二、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秘书处 | 第57-58页 |
三、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的成员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运行内容的阐述 | 第59-61页 |
一、 人才培养 | 第59页 |
二、 学科建设 | 第59页 |
三、 科学研究 | 第59页 |
四、 队伍建设 | 第59-60页 |
五、 课程与教材建设 | 第60页 |
六、 资源中心与学习平台建设 | 第60页 |
七、 创新实验网络学校与示范实习基地建设 | 第60-61页 |
第三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运行管理的原则 | 第61-62页 |
一、 自主管理,保持与相关部门的联系 | 第61页 |
二、 自筹经费,积极争取外界的援助 | 第61-62页 |
三、 教师教育为主,组织开展各种项目 | 第62页 |
第四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运行影响的因素 | 第62-64页 |
一、 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绩效对运行的影响 | 第62-63页 |
二、 创新——创新要素协同对运行的影响 | 第63页 |
三、 评价——协同绩效评价对运行的影响 | 第63-64页 |
第四章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探讨与思考 | 第64-79页 |
第一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激励机制 | 第64-68页 |
一、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知识增值 | 第64-65页 |
二、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风险分摊 | 第65-66页 |
三、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利益分配 | 第66-68页 |
第二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共享机制 | 第68-69页 |
一、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知识协同 | 第68页 |
二、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资源共享 | 第68-69页 |
三、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影响共享要素 | 第69页 |
第三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平台基础 | 第69-71页 |
一、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平台的目标 | 第69-70页 |
二、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原则 | 第70页 |
三、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平台的运作与管理 | 第70-71页 |
第四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绩效机制 | 第71-72页 |
一、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实施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第71页 |
二、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建立绩效评价的原则 | 第71-72页 |
第五节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保障机制 | 第72-79页 |
一、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政策保障 | 第72-74页 |
二、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组织保障 | 第74-76页 |
三、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制度保障 | 第76-77页 |
四、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运行的条件保障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