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2.1 什么是阅读 | 第11-12页 |
2.1.1 文本驱动论 | 第11页 |
2.1.2 图式驱动论 | 第11-12页 |
2.1.3 交互补偿论 | 第12页 |
2.2 小学阶段英语阅读的特点 | 第12-13页 |
2.2.1 从认读到阅读 | 第12-13页 |
2.2.2 阅读内容简单、生活化 | 第13页 |
2.2.3 配图阅读 | 第13页 |
2.2.4 非语言输出 | 第13页 |
2.3 什么是教学策略 | 第13-15页 |
2.3.1 教学策略之教学方法观 | 第14页 |
2.3.2 教学策略之教学观念观 | 第14页 |
2.3.3 教学策略之教学决策观 | 第14-15页 |
2.3.4 教学策略之教学行为观 | 第15页 |
2.3.5 教学策略之教学程序观 | 第15页 |
2.4 阅读教学 | 第15-16页 |
2.4.1 自上而下的模式 | 第15-16页 |
2.4.2 自下而上的模式 | 第16页 |
2.4.3 交互补偿模式 | 第16页 |
2.5 阅读教学策略 | 第16-18页 |
2.5.1 合作阅读 | 第17页 |
2.5.2 先行组织 | 第17页 |
2.5.3 互惠阅读 | 第17页 |
2.5.4 阅读日志 | 第17页 |
2.5.5 文学讨论小组 | 第17-18页 |
2.5.6 同伴阅读 | 第18页 |
3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维度 | 第18-21页 |
3.1 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的策略 | 第18-19页 |
3.1.1 教师的角色 | 第18-19页 |
3.1.2 互动模式 | 第19页 |
3.1.3 指令给予 | 第19页 |
3.2 教师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 第19-20页 |
3.2.1 内部因素 | 第19-20页 |
3.2.2 外部因素 | 第20页 |
3.3 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策略 | 第20页 |
3.4 教师进行课堂评估的策略 | 第20-21页 |
4 研究设计 | 第21-28页 |
4.1 质的研究方法 | 第21页 |
4.2 个案策略的采用 | 第21-23页 |
4.2.1 个案策略的确定 | 第21-22页 |
4.2.2 个案的选取 | 第22页 |
4.2.3 个案描述 | 第22-23页 |
4.3 数据收集的方法 | 第23-26页 |
4.3.1 教育观察法 | 第23-24页 |
4.3.2 教育叙事研究 | 第24-25页 |
4.3.3 文件收集 | 第25页 |
4.3.4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25-26页 |
4.4 研究的效度 | 第26-28页 |
5 对两位英语教师阅读教学策略的个案研究 | 第28-47页 |
5.1 生动活泼的 Z 教师——交际型策略 | 第28-36页 |
5.1.1 Z 教师组织阅读教学的策略 | 第28-31页 |
5.1.2 Z 教师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 第31-32页 |
5.1.3 Z 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策略 | 第32-34页 |
5.1.4 Z 教师进行课堂评估的策略 | 第34-36页 |
5.1.5 小结 | 第36页 |
5.2 训练有素的 X 教师——控制型策略 | 第36-45页 |
5.2.1 X 教师组织阅读教学的策略 | 第36-38页 |
5.2.2 X 教师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 第38-40页 |
5.2.3 X 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策略 | 第40-43页 |
5.2.4 X 教师进行课堂评估的策略 | 第43-44页 |
5.2.5 小结 | 第44-45页 |
5.3 对两位教师阅读教学策略的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5.3.1 两位教师阅读教学策略的异同点 | 第45-47页 |
6 研究启示 | 第47-48页 |
6.1 在阅读课堂中发展课程组织不同价值取向的教学活动 | 第47页 |
6.2 组织教学过程中发挥师生同步学习的作用 | 第47-48页 |
6.3 评估过程中使用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 第48页 |
7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分析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pep 四年级下 Unit 2 单元测试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