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一)国外具有比较思想的言论及专著 | 第12-13页 |
(二)我国古代具有比较思想的言论及专著 | 第13-14页 |
(三)中国知网与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应用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法应用的依据和意义 | 第19-28页 |
第一节 比较法运用于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依据 | 第19-21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一)迁移理论 | 第19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0页 |
二、现实依据 | 第20-21页 |
(一)教材依据 | 第20-21页 |
(二)课程标准 | 第21页 |
(三)高考的趋向 | 第21页 |
第二节 比较法运用于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类型 | 第21-24页 |
一、从比较的目的分类 | 第22页 |
(一)异中求同 | 第22页 |
(二)同中求异 | 第22页 |
二、从比较的时间和空间上分类 | 第22页 |
(一)横向比较 | 第22页 |
(二)纵向比较 | 第22页 |
三、从文体和体裁分类 | 第22-23页 |
(一)同体比较 | 第22-23页 |
(二)异体比较 | 第23页 |
四、从教材的使用上分类 | 第23-24页 |
(一)单篇内部比较 | 第23页 |
(二)必读课文与选读课文的比较 | 第23页 |
(三)课内课外组元比较 | 第23-24页 |
五、从文章内涵分类 | 第24页 |
(一)标题比较 | 第24页 |
(二)人物形象比较 | 第24页 |
第三节 比较法对高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作用 | 第24-28页 |
一、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 第24-25页 |
二、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 第25页 |
三、提高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心 | 第25-26页 |
四、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 第26页 |
五、吸引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 | 第26页 |
六、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28-40页 |
第一节 比较法在高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查 | 第28-29页 |
一、调查准备和实施阶段 | 第28-29页 |
(一)调查准备阶段 | 第28-29页 |
(二)调查实施阶段 | 第29页 |
第二节 调查问卷数据和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第29-40页 |
一、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第29-36页 |
二、课堂教学观察与分析 | 第36-40页 |
第三章 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第一节 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一)教师对比较法缺乏认知 | 第40-41页 |
(二)教师使用的比较法类型过于传统,不够新颖 | 第41页 |
(三)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第41页 |
(四)教师没有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 第41-42页 |
(五)教师没有预先设计好比较的问题 | 第42页 |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一)学生对比较法缺乏认知 | 第42-43页 |
(二)学生在使用比较法时缺乏创新力 | 第43页 |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一、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课时量少 | 第43页 |
二、教师和学生不注重比较思维的训练 | 第43页 |
三、教师和学生不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 第43-44页 |
四、教师不太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比较法应用的改进策略与具体应用 | 第45-56页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比较法的改进策略 | 第45-50页 |
一、教师应改进的方面 | 第45-48页 |
(一)教师应提高对比较法及其应用的认知 | 第45-47页 |
(二)教师应灵活使用比较法,丰富比较法的类型 | 第47页 |
(三)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第47页 |
(四)教师应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 第47-48页 |
(五)教师应预先设计好比较的问题 | 第48页 |
二、学生应改进的方面 | 第48-50页 |
(一)学生应提高对比较法的认知 | 第48-50页 |
(二)学生应运用新颖的比较法类型 | 第50页 |
第二节 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第50-56页 |
一、影视作品与教材选文的比较 | 第50-52页 |
(一)小说《老人与海》与电影《老人与海》的比较 | 第51页 |
(二)戏剧《哈姆雷特》与电影《夜宴》求同比较 | 第51-52页 |
二、同体比较 | 第52-53页 |
三、中西文化比较 | 第53-54页 |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差异 | 第53页 |
(二)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差异 | 第53-54页 |
四、教材节选文章与原著比较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