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第18-19页 |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8页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鲁迅作品选编现状研究 | 第19-24页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对鲁迅《故乡》的接受情况 | 第19-21页 |
一、新中国成立前期教材中的《故乡》 | 第19-20页 |
二、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教材中的《故乡》(1949-1966) | 第20页 |
三、“文革”时期 | 第20页 |
四、新时期教材中的《故乡》(1987-1999年) | 第20页 |
五、新世纪(2000年以后)教材中的《故乡》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现行各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对《故乡》的编选现状梳理 | 第21-23页 |
一、部编教材对《故乡》的编选现状 | 第21-22页 |
二、其他版本教材对《故乡》的编选现状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当下《故乡》教学的目标取向和教学定位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当下《故乡》教学的调查研究 | 第24-34页 |
第一节 《故乡》的教学现状呈现 | 第24-27页 |
一、对教师的访谈调查 | 第24-26页 |
二、对学生的访谈调查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故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一、《故乡》的教学呈现刻板、单一的特点 | 第27-28页 |
二、《故乡》教学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存在距离 | 第28-29页 |
三、教师、学生难以深入文本细细体味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成因分析 | 第30-34页 |
一、学生占有的学习资源较为匮乏 | 第30页 |
二、实用、功利的思维影响实际教学 | 第30-31页 |
三、课时的限制难以深挖教材 | 第31页 |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欠缺 | 第31-32页 |
五、中学语文界与鲁迅研究界结合不够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学术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的构想 | 第34-43页 |
第一节 运用学术成果到实际教学的现实要求 | 第34-35页 |
一、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 第34页 |
二、文本开放性的内在诉求 | 第34页 |
三、“读者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 | 第34-35页 |
四、中学生认知的多元性 | 第35页 |
第二节 《故乡》学术成果概述 | 第35-39页 |
一、《故乡》的主题研究(见表3-1) | 第35-36页 |
二、《故乡》的人物形象研究 | 第36-37页 |
三、《故乡》的审美研究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故乡》学术成果应用在教学中的构想及效果 | 第39-43页 |
第四章 鲁迅作品教学的对策展望 | 第43-46页 |
第一节 学术成果入教学 | 第43-44页 |
一、学者的解读之声要精当进入中学语文教参 | 第43页 |
二、鲁迅研究界与中学语文课堂相结合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教师自身要锤炼过高的专业本领 | 第44-45页 |
一、教师要常读鲁迅,及时关注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 第44页 |
二、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开展鲁迅作品的教学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学生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 第45-46页 |
一、摆脱定势思维,尊重学生的本真感受 | 第45页 |
二、从读书中爱上鲁迅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