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一)召唤结构 | 第11-12页 |
(二)期待视野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接受美学”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二)初、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相关实证研究 | 第14-17页 |
第一章 接受美学视野下初、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初、高中古典诗歌选文调查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初、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接受美学视野下初、高中主体特点分析 | 第23-27页 |
第一节 、初、高中学生主体的“期待视野”不同 | 第23-25页 |
一、初中生的古典诗歌阅读期待视野:尚未成熟,正在发展 | 第23-24页 |
二、高中生的古典诗歌阅读期待视野:趋于成熟,有待深入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初、高中学生主体的“二次文本解读”不同 | 第25-27页 |
一、初中生二次文本解读的特点:跨入初探欣赏之门 | 第25-26页 |
二、高中生二次文本解读特点:诗意的沉思和功利化的逻辑倾向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接受美学视野下初、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比较 | 第27-40页 |
第一节 、初、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之共性探究 | 第27-33页 |
第二节 、初、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之异性探究 | 第33-37页 |
一、古诗词教学前...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不同 | 第33-35页 |
二、古诗词教学中...分析、拓展的方式不同 | 第35-37页 |
第三节 、接受美学视野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策略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7-40页 |
一、发挥不同学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第37-38页 |
二、初、高中教师要具备整体的教学观(初、高中衔接)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 | 第54页 |